学术会议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激励创新思维、促进科研合作、交流学术信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全国学会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学会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优势,积极组织多层次、多学科、多视角、交叉融合的学术会议,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品牌,学术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展现了科技团体专业性、开放性的学术特色,在学术界取得了较好的声誉。
全国学会每年召开会议(含港澳台)数量稳步增长,2014-2016年,共召开学术会议16043次,2016年比2014年增加23.3%;3年来参会人次共343万人次,参会规模明显扩大,2014年学术会议参加人次约106万,2016年达到128万,增长23.1%。交流论文数量迅速增加,3年来共交流论文109.1万篇,总篇数从2014年的30.3万篇增加到2016年的42.6万篇,增长40.0%,参会者论文提交比例由2014年的28.3%提高到2014年的33.4%。据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的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约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份额的15%。
国内学术会议更加活跃,近年来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近年来,各学会以学术年会为核心,围绕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问题和重点、新兴行业发展紧迫需求,组织各种小型高端前沿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搭建多层次、多形式学术平台,引领学科和行业发展。2014-2016年,各学会举办高端学术会议5530个,2016年平均每个学会举办的高端学术会议数量比2014年增长17.5%,会议论文数由2014年的平均56.7篇增长到2016年的72.8篇,增长28.4%。通过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形成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有效促进了学术繁荣和产业创新。
二、注重品牌化建设
各学会创新学术交流的发展模式,逐步建设以大型综合性会议和年会为主体、小型高端前沿交叉会议为补充的学术会议品牌化布局,打造系列品牌会议,“一会一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仅中国科协近年来重点支持的优秀示范学会中,就有91%的学会形成品牌。如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年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年会等一大批学术活动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科技人员参加,均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
近年来,全国学会普遍加强了学术活动专门机构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有111个学会成立了学术部或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占全部学会的半数以上,着力打造高效专业的学术会务团队,逐步形成了学术会议运行所必须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学习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大批学会建立了学术会议组织管理制度,关键环节进一步流程化、规范化,形成学术会议所需核心技能的标准化,为高质量组织学术会议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强化多方联合办会
为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和产学研融合,实现集成创新,近年来,更多的学会与兄弟学会、地方及其他相关单位多方联合,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在具体问题中建立联系,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分割,有效弥补学科分化带来的资源分散现象,为知识应用和新学科的成长提供交汇点。据统计,2016年各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中,与其他单位联合办会的学术会议占比达到46.6%,其中农科学会联合办会占比高达84.6%,学会的学术活动已初步形成联合协作的态势。
五、探索“会展赛”等模式
近年来,在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基础上,学会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术会议参会体验,应用新形式和新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群体需求,采用“学术交流+技术展示+竞赛”等新模式,在举办学术交流的同时,举办展览、开展培训和竞赛,搭建汇集学术交流、展品展示、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科学普及的综合性平台,推动学科与产业结合,形成长效服务地方的抓手,学术交流形式更加多样新颖,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实用。
六、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线上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术会议提供有效的新途径,由于网络低成本、人性化、海量数据、不受地域限制以及方便快捷等特性,网上学术会议、学术社区等以网络为联系组织方式的学术会议大量涌现,在线学术会议交流已成为新趋势。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