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31 06:48:01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辞海》上说,“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在人们狭义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它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和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8000多万亩。 说到“荒”,当年参与开发的“老垦荒”李军告诉记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部队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来此开发,累计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粮计算,可供京、津、沪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在一阵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宾县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万亩耕地被淹没,20多个村屯被整体冲毁。“当时,我们这里连续下大暴雨。13号这天,我眼看着白晃晃的水忽然从房前的大沟涌过来直奔我家,眨眼间水就从门、窗户冲进来淹没了炕沿,逼得我们只好搬家。”宾县宾安镇农民闫永刚说起当年发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杜蒙县程地房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而被迫整体迁移。村民们在泪水中离开了曾经水美鱼肥的家园,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风沙无情地吞没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风蚀、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有一条宽足有50米的大侵蚀沟横在村头,一眼望不到头。当地村民说,几年前,这条沟一步就能跨过去,想不到这么快就被冲刷成了这样。来自黑龙江省水利厅的资料触目惊心:全省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黑土层由七八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成了“破皮黄”、“火烧云”。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至1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为此惊呼:黑土区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北大仓”将名存实亡! 说起当年的困惑,查哈阳农场副场长谭文辉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一直以开荒为国家生产粮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鸟兽走了,沙尘暴来了,地也越种越薄,都快不打粮了,就心里发慌。这样下去,连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拿什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构筑“生态屏障”拯救“北大仓” 2001年,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3000万亩,实现退耕还湿地300万亩。 事关“北大仓”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859农场的家庭农场主葛柏林说:“我当年曾和许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树开荒,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账。大批知青返城时,我自愿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还账。现在,我已完成退耕还林1995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4。我今年58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万棵树。” 面对黑土地上兴起的退耕还林热,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兴奋中不乏冷静。他们深知,种树不同种庄稼,要经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见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保证,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很难持久。 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潘凌安介绍说,为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他们将国家为此专项投资的10亿元钱作资金保障,林业部门从苗木管理、造林技术、林木管理到政策兑现,提供配套的服务。坚持以“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为指导原则,尝试用“林药间种”、“林草间种”等办法保证了农民利益,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质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亩地一次给我们补助苗木款50元,还分粮食。过去我们种玉米遇见好年头,亩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现在每亩退耕还林的补助就达到了这个数,树木成材后还可以转让,这是一笔好账呀!”如今,像这样算账的农民仅林口县就有1.2万人,他们已扔掉锄头、镰刀,真心实意地实施退耕还林。 红旗岭农场副场长姜春义说:“我们场有6万亩农田是在湿地上开垦的,这些农田大都十年九涝。前年,我们下决心将其全部退耕还湿地,并为此投资了1000多万元,把居住在此的两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现生机 采访中,记者发现,“北大荒”上每一个绿色生命的诞生,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633万亩。 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负责人陈祥伟教授说,每15亩成熟林地涵养的水分为3300吨。按此计算,10年后,黑龙江的3000万亩林子作为“绿色水库”,至少等于为“北大荒”增加了一个容量为900亿吨的大水库。而作为“生态屏障”,它对“北大仓”这个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事实上,这些新增的绿色生命,正在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风沙旱涝灾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仓”的稳产高产和粮食品质提高上所产生的影响令人振奋。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乔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商品率为65%。其中,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00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拜泉县530万亩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来,通过构建生物水库、土壤水库、工程水库和分区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农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生态环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 过去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开始在低空飞翔;久违了的狍子、马鹿又在林中奔跑;连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近年来也频频和人遭遇……林业保护专家调查后发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 我国第一个湿地和鹤类自然保护区扎龙,今年回归筑巢的丹顶鹤达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鸟类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年过70的“老垦荒”李军感叹道:“看到眼前这一切,让我又想起当年的‘北大荒”。
温馨提示:
本文【北大荒是指什么】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