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296L/m2*d。
计算过程:386.88/507.48*(3.8-2.1)=1.296L/m2*d。
原理:根据水位变化算出水池内水减少的量,再扣除蒸发量,就是实际渗漏量。
公式:q=A1/A2〔(E1—E2)—(e1—e2)〕;
式中q—渗水量(L/m2.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66306464
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
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
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始读数(mm);
E2—24小时后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mm);
e1—在读水池初始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e2—在读水池24小时后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扩展资料:
水池满水试验
(一)充水
1.向水池内充水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对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2.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3.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充水。待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充水。
4.当设计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水位观测
1.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2.充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1/10mm。
3.充水至设计水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4.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未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24h。
5.连续测定的时间可依实际情况而定,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应再测定一天;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可继续延长观测。
参考资料来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