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11月通过验收。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现任主任由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担任,中南大学钟掘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要从事摩擦学与微纳制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还开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涉及摩擦、磨损、润滑、密封、表面与界面、微纳制造、智能系统、生物机械、微纳光电器件等。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防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大量科研任务。研究成果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摩擦学与微纳制造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组织,由中心实验室和4个研究室组成。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有在职人员84人,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34名, 在站博士后34人。研究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64人,占固定人员总数的76%,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等各层次人才。自1988年成立以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2项,省部级奖2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年度最佳论文奖1项,英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工程期刊2008年最佳论文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近5年中,实验室已承担和完成各类重大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逾亿元人民币。设计工程研究所设计工程研究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及机械设计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涉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生物机械与智能结构、航天器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微机械、CAD、摩擦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制造工程研究所制造工程研究所由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教研室、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系统实验室、机器人研究室、工程图学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研室等于1996年合并建设成立,是覆盖设计、制造的教学科研单位。有着60年的发展历史,制造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制造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清华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现有教职员工36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约150人。建有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分室、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系统实验室、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制造工艺与系统集成实验室、清华大学CAD教学中心、制造工程训练基地、数控技术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工艺实验室、绿色制造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基地。拥有精密卧式/立式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电火花加工机床、并联机床、工业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双频激光干涉仪、激光跟踪仪、各类设计分析软件等硬软件设施,为开展高水平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制造工程研究所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中的数个第一:1958年,与工业界一起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1992年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系统(CIMS)在此建立,并在1994年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大学领先奖;1997年自主设计开发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镗铣类并联机床。近五年,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973重点基础研究、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80余项。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无简介材料加工技术研究所材料加工技术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以材料加工为主导,以交叉与创新为目标,确定了材料加工理论及模拟仿真 、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材料精确成形等3个特色学科方向。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高级工程师(实验师)1人,讲师3人,工程师5人,博士后近10人,研究生100余人。学科队伍包括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近5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86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计划)、省部级科研任务和国际合作项目百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拥有教职员工40人,其中包括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为首的14位教授,主要在材料加工复杂过程建模与控制、激光及高能束加工、快速成形、大型铸锻焊件成形制造、(能源、航天、航空、……等)重要系统装备设计、无损检测与无损评价、机器人与自动化、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目前约有50名博士研究生和6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及近10名博士后人员在本研究所内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