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从产生留学的想法,到最后成行,中间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在当时,去外国留学对于溪口乡下的人来说是闻所未闻,当蒋介石把留学的设想告诉家人时,遭到了一致的反对,甚至有亲友痛哭劝阻。蒋“既痛国事之衰坠,蛮族之凌夷,复痛家事之孤苦,被欺受凌,更欲发愤图强”,认为要报国恨家仇,除出洋求学外,别无他途。正巧当年恶绅又对蒋家百般欺凌,甚至要以“赖粮不付”罪名把蒋送到官府,更强化了蒋“出洋求学,力求自强”的决心。蒋母虽不忍儿子背井离乡远赴外国,但看其决心甚大,也只能为其筹凑经费,允其出洋。
1906年春,19岁的蒋介石离开故乡,开始了留学新生活。他满怀进军校学军事的期望到日本,可到后才知道,这个期望无法实现。清政府为稳固统治,与日本达成协议,只有清政府陆军部“保送”学生,才能进军事学校。自费赴日的蒋介石不能入军校,只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习日语。他学习军事的志向未变,认为“非入陆军学校,由军队入手不易奏革命之效”。正好年底家中有事,催蒋回乡,他便回国,再作计较。蒋介石第一次东渡虽未能实现理想,失望而归,但日本之行却奠定了他日后发展的基调。蒋在东京期间,认识了陈其美等一批革命志士,对反清革命有了明确的认识,“驱逐满族,恢复中华之心更不可抑矣”。
蒋介石回国后,积极寻找官派留学的可能性。1907年春天,他去杭州游玩,正巧赶上清廷新设的陆军部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之前身)招考,规定考生基本上由各省督练公所考送,浙江省共招40个名额,除各校保送生外,自由报考者取的名额只有14名,而报考者近千人。蒋介石投靠,并被录取。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是清廷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而设,校方对学生管束甚严,对革命言论闻之色变。蒋介石入校后,学习相当努力,注意与师生搞好关系。特别是他是唯一剪去发辫的学生,十分引人注目。(许多传记提到蒋第一次出国前,为显示留学决心,将辫子剪掉托人交给母亲。蒋日记只说在军校时已无辫,未说明何时剪辫。)他在校“时加警惕,谨慎小心,深自藏拙”。最初的日子相对平静。但有一日,日本教官在讲解微生物课时,指着一块土说:此一立方寸之土,好比中国一国中国人在。中国有四万万人,犹如四万万微生虫寄生在此土内一样。蒋介石听到他将中国人比喻为细菌,“实不能再忍激愤之情”,明知校规反对教官轻则除名回籍,追缴学费,重则监禁求罪,还是奋不顾身冲上讲台,将土块分成八份,质问日本教官:“你日本有五千万人,是否亦像五千万微生虫寄生在此八分一之土内一样呢?”日本教官无言可对,恼羞成怒,他见蒋无发辫,就说:“你是革命党。”“你这学生真放肆无忌,不守规矩,我去报告总办。”眼见蒋介石就要大祸临头,幸而军校总办赵理泰还算开明,只让监督曲同丰把蒋传去“严加训斥”,下不为例,并未处分他。
1907年底,陆军部在保定速成学堂内考选赴日本留学生。这本是蒋投考该学堂的目标,他要求报名投考,却遭到拒绝。学堂只准日文班的学生投考,蒋未入日文班,故不得报名。蒋一时心灰意冷,以为留日无望,但他思虑再三,“心犹不死”,到考试前一天,决定给总办赵理泰等人写信,提出要求,做最后之努力。信交去后,蒋一直等到深夜,尚无批复,他彻底绝望了,昏昏睡去。不料,在深夜梦中,有人提了灯笼到他床前,唤道:“蒋志清,总办下了条了,明日准你投考留日学生班”。蒋正酣睡,闻之以为在梦中。再睁眼定心看,真有人在床前传讯,告诉他准备明晨即要考试。他一时“喜而不寐”。他感叹最后的努力:
平生惟一之志,屈而不伸,且此次机会又过,而竟于此绝望失机之中,仍能偿我所愿,岂非幸事?
翌日,应考三场。蒋虽未入日文班,但他有前次在日本留学的基础,故顺利考取。次年春,蒋介石等40名学生成为清廷陆军部的官费保送生,到东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的预科——振武学堂。他终于实现了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理想。
《中华民国六年前事略》止于1912年蒋介石因陶成章被刺杀案,避居日本。他留学日本后的事迹,各种记载颇多,日记中新意无多,不再赘述。
客观论之,蒋介石对青少年生活的回忆虽有矫情之处,总体上还算平实,并无过分的自吹自擂。他在少年时期形成的争强好胜、喜冒险的性格,精神上对母亲的依恋等,对他日后的从政产生重要影响。他在求学阶段完成了从私塾生、新式学堂学生到留学生的三级跳,可谓与时俱进,正是其后从一个浙江乡间的孩童成长为全国领导人的基础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