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相通,明确提出是元代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在题《秀石疏林图》的一首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如果我们按照赵孟頫的这首诗,那么,书画相通的具体表现,已经被他说的很清楚了。例如画石,就用书法的“飞白”,画树干,就用书法的篆籀之笔法。画竹子呢就用“八分”,也就是隶书的“波磔”之法。
明代画家陈继儒对赵孟頫“书画相通”的理论,非常赞赏,还真的认真实践。例如画竹竿用篆籀之法,画竹叶用八法。但是,陈继儒的“书画相通”是一种生搬硬套,他也没有画出有灵气的作品了。但是,这不等于说“书画相通”是不对的。
赵孟頫虽然是简单举例说明书法画绘画的借鉴关系,但是,对绘画的启发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举一反三,点铁化金之喻。
赵孟頫在元代提出“书画相通”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世界美术史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流断代史的开始。在赵孟頫这个时代,西方的写实绘画开始起步,经过500年发展,到十八世纪,建立和完善了科学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
而中国,从宋元时代,其实就是南宋到元代,与西方相反,不是去建立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而是开拓了一个以主观个性为主体的绘画体系,写意绘画体系。
这个体系也经过500年的发展,达到了超越写实的前现代主义绘画高峰。那么,支持中国画这个写意绘画体系的美学原理,就是“书画相通”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