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教育综合

佛教在中国内地是如何发展的

发布时间: 2024-11-25 15:36
精选回答

 佛陀之教法,经僧众及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护法者之大力宣扬,渐及全印度,并扩展至其他区域;向南传至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以巴利语结集佛典,侧重自我彻悟;向北经中亚诸国传至我国、韩国、日本等地,称为北传佛教,依准由梵语转译之汉语佛典为主,强调自度度人。惟佛教传入我国之确实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传统上则相信系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 )传入,如牟子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等皆载有当时佛教入传之事。兹略举佛教入传之传说如下:(一)谓海内经、山海经所载三皇五帝时之伯益已知有佛。(二)列子卷四仲尼篇,孔子尝言西方有圣人,此圣人即指佛陀,故谓佛教于先秦时代已传入;更有窜改周穆王篇,而谓西周穆王时佛教已传入。(三)汉法本内传、周书异记,均谓佛法于周代已传入。(四)历代三宝纪卷一载,周代已于各地建立阿育王佛塔,然佛塔与经典皆为秦始皇所毁;又谓秦始皇四年(243 B.C.),西域沙门释利房等十八人携佛典入华。(五)北齐魏收所撰之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载,汉武帝元狩二年(121 B.C. )霍去病伐匈奴,得休屠王所祀之金人,安置于甘泉宫;或谓此金人即佛像,亦即佛教东传之证据。然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等,仅言及得金人之事,并未言及佛教,此金人或为西域之天神。(六)释老志又载,张骞出使西域归国后,谓大夏之邻有身毒国,尝闻浮屠之教;然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汉书卷六张骞传等,虽言及身毒国,却无浮屠之记载。(七)刘宋宗炳所撰之明佛论载,东方朔尝与汉武帝论对劫烧说,此为汉代接触佛教之据。(八)明佛论又载,刘向所撰之列仙传中,有七十四人为佛经中之人物;然列仙传之真伪已属可疑,更遑论其内容。以上诸种传说虽难以与史实相符,然由其内容及所列之时间可推知,佛教传入我国时,或许未及时受到重视,以致未留下详尽之记录。又佛教为外来宗教,在其教团逐渐扩展之时,势必与道教,甚至儒家学派争衡,或为提高佛教之权威性而逐步上溯其东传之年代。至于一般所承认之说法,则有三种:(一)后汉书卷七十二楚王英传、卷一一八西域传,及后汉纪卷十等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太史傅毅以为或即西方之佛,明帝遂遣使往西域求法。途中遇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归至洛阳,明帝建白马寺,梵僧即于此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我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二)楚王英传载,楚王英崇尚黄老与浮屠。一般公认,东汉之上层阶级多信奉儒家、黄老,及外来之佛教。楚王英封于彭城,可知由西域来华之外国沙门,其活动范围自北方长安、洛阳,已延展向南方各地。其后楚王英因故左迁丹阳泾县(位于安徽),佛教得以再向南地拓展。(三)曹魏鱼豢所撰之魏略西戎传,引三国志魏志卷三裴松之(372~451)注,谓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博士弟子景卢(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即佛陀之音译。是为佛教入传之最早、最可靠之记载。魏书释老志对此事件之评述则谓,我国虽已听闻佛教之说,却尚未信受其义。故可确知佛教在西汉末年已传入我国,惟尚未产生有力之影响。此外,东汉时代处于佛教初传阶段,信徒多以现世的、功利的道教信仰形式来接受佛教,视佛陀为具有禳灾招福、不老长寿等灵力之神只,视大力传道之西域沙门为巫祝、神仙修行者等。而我国固有之儒家、道教等,难免对此一外来宗教产生极大之排斥作用。东汉末年牟子作理惑论,一方面揭示佛教之真正面目,将其自方士、神仙家中析出;一方面调和儒、释、道三家,阐论佛教思想非但不与儒、道相互抵触,且有相辅相成之效。其后随着时代之变迁,排佛论与容佛论互有消长,此后此一论诤亦成为历来知识分子间重要论题之一;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时,更有实际迫害佛教之举动,至宋代理学崛起,始渐融合三教之争。我国素有著书立说之教化传统,故佛教信徒亦重视佛典之翻译编纂,以为传教之基础。佛典来源有二,一由外国沙门自印度、西域携带来华;一由我国信徒、高僧亲往西域、印度求法、求经所携回。佛典又分梵本与胡本二种,梵本成书于印度,以梵文书写;胡本则系西域诸国译自梵文之经典,如龟兹语、于阗语、粟特语等之经文。又外国译经沙门中,法号之上若有‘安、康、支、帛’等字者,皆为西域人,均非以梵语为国语者,而于翻译佛典之工作具有极大之贡献。初时我国为方便理解佛教,常撷取儒、道二家精义与佛学互作解训,形成格义佛教。东晋道安(312~385)则倡言,须以佛教立场来理解佛学精义,其否定格义之论广受瞩目,更促进中国式佛教之发展;因隋朝以前之佛教饱受儒、道之影响,至唐朝始因政治安定、民生富足,培养出开阔之世界主义胸襟,能视佛教为印度文化思想之结晶,而以求取新知之态度从事译经工作。以下即以各代西行求法及翻译佛经之概况,略窥佛教入传之过程:东汉明帝时,四十二章经首先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译出。迦叶为中天竺人,后示寂于洛阳;法兰亦中天竺人,精于汉语,受明帝供奉于清凉台,后亦示寂于洛阳。迦叶、法兰二人另译有十地断结、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等经,惜皆佚失。惟四十二章经之译者、版本等问题,至今尚有争议。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西域沙门相继来华,积极从事译经工作。安世高(安清)系安息(伊朗东南)人,质帝时(145~146)入洛阳,译有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修行道地、人本欲生、阿毗昙王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阴喻、转法轮、九十八结等经。支娄迦谶(支谶)系月氏人,精勤法戒,灵帝时至洛阳,受支亮之襄助,译有般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经,及兜沙、阿■佛国、宝积经等大乘系之般若、方广、华严等诸部经,至此大乘佛教始渐受重视。竺佛朔系天竺人,亦协助支谶译经,译有般舟三昧经等。支曜,译有成具光明定意经、小道地经等。三国时代,昙摩迦罗(法时、昙柯迦罗)系中天竺人,魏嘉平二年(250)译出僧只戒心,此戒本又作僧只律,属部派佛教大众部系之戒本,首立羯磨法授戒,奠定我国佛教戒律基础。昙谛(帝)系安息人,译有昙无德羯磨(又作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之戒本等。康僧铠(僧伽跋摩、僧伽婆罗)为康居人,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或谓亦译有无量寿经。康僧会祖籍系康居人,后移至交阯,译有六度集、杂譬喻等经,并为安般守意、法镜等经作序、注释。支谦(恭明)系月支人,灵帝时来华,后避乱于孙吴,译有维摩诘、大明度无极、瑞应本起、大般泥洹等经。另译有本业、首楞严、大阿弥陀等经,然今已佚失。此外又撰有了本生死经注。其时,曹魏沙门朱士行因感般若道行品经文词晦涩,难解其义,乃于魏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阗,得大品般若经之梵本。几经波折,至西晋太康三年(282)始达洛阳。元康元年(291),由于阗沙门无叉罗及优婆塞竺叔兰等人译出,称为放光般若经。竺叔兰另译有维摩、首楞严等经。西晋之时,以竺法护(昙摩罗刹)为当代译经家之代表,世称月氏菩萨或敦煌菩萨。竺法护原系月氏人,世居敦煌,因随竺高座出家而易姓,尝随师游西域,携回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余部经,译出维摩诘子问、正法华、大哀、般泥洹后灌腊等经,共计一百五十余部,其所依版本中亦杂有胡本,如罽宾之修行道地经、龟兹之阿惟越致遮经、于阗之光赞般若经等。帛远(法祖)系河内人,译有惟逮菩萨、佛般泥洹等经。帛尸梨密多罗(吉友)系西域人,于东晋都城建康译出大灌顶神咒、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等经;竺昙无兰亦为西域人,于扬都译出咒齿、玄师■陀所说神咒等经,是为密教经典东传我国之始。僧伽跋澄(众现)系罽宾人,苻坚建元十七年(381)入关中,与佛图罗刹、沙门智敏等人译出阿毗昙毗婆沙;又与昙摩难提、僧伽提婆、惠嵩等人译出婆须蜜经。昙摩耶舍(法明)系罽宾人,东晋隆安年间(397~401 )至广州,译出差摩经;又至关中,与昙摩掘多译出舍利弗阿毗昙。此时期之西行求法者以东晋法显为代表。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由长安出发,至北天竺,求得摩诃僧只律、萨婆多部律抄、杂阿毗昙心论、綖经、方等般泥洹、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又渡海至师子国(锡兰),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归国后撰有佛国记一卷,记述各国风物。其他尚有:康法朗,西行过流沙,搜寻经论。慧睿,西游诸国,远达南天竺边界。支法领、法净等,至于阗,携回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智严、宝云等,共游罽宾、于阗等地,并请佛陀跋陀罗(觉贤)相偕同归东土。其后,智猛、昙纂、竺道嵩等,于后秦姚兴弘始六年(404)至中天竺,携回大泥洹、僧只律等之梵本。法勇(昙无竭)、僧猛、昙朗等,于刘宋永初元年(420)西行,至中天竺、南天竺等地,法勇经罽宾时得观世音受记经之梵本。法献于刘宋元徽三年(475),经巴蜀、凉州至于阗,得乌缠国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及观世音灭罪咒经;至高昌,则得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等。北魏之道荣,越过葱岭至西域。北魏神龟元年(518),胡太后遣惠生往西域取经,宋云同行,经于阗入天竺,求得大乘经典一七○部。北齐之宝暹、道邃往西域取经,获得梵本二六○部。龟兹僧鸠摩罗什于弘始三年入长安,在西明阁、逍遥园设译场,与僧肇、道生等诸弟子共译出坐禅三昧、阿弥陀、大品般若、新法华、维摩诘所说、新小品、金刚般若、十住、思益等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经论,为我国经典旧译家之代表人物。此外罗什又自撰实相论、维摩论、答慧远大乘深意十八科等。著名的高僧有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智颉、吉藏、玄奘、道宣、法藏、菩提达摩、慧能、善无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弘一等.更详细的可以看看高僧传.

温馨提示:
本答案【佛教在中国内地是如何发展的】由作者教育大家谈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