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或者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孩子特别难管教,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就容易走极端。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做出这样极端的行为呢? 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深思。
一提批评孩子,很多父母连连摇头 “现在的孩子不能批评。 否则,不是“杀人”就是“跳楼”! ”
近年来,由于这些“极端事件”频繁报道,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很多父母心里也会忐忑:“不应该批评孩子吗?”
说深了说重了,孩子走极端。说浅一点,孩子不在意。 难道面对孩子的错误就熟视无睹?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父母提出异议,有些孩子在被父母的批评后,即使不高兴但也会积极改正,甚至还会感谢父母指出了自己的缺点。
看到这些极端的事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父母太溺爱孩子,使得Ta们不能忍受一点委屈,或者孩子内心脆弱,抗压能力差等。
但是,批评之所以会发展成极端事件,可能是因为孩子在被批评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有差异,不是家长不能批评,而是应该希望孩子在被批评后知道自我反省,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到羞愧。
也就是说,都是“批评”,但根据批评的方式、语言、环境的不同,也有很大不同。
例如,如果孩子因为贪玩而成绩差,父母可能有两种反应。
一:这个题目在书上有,你又忘了吗? 再复习一遍,然后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吧!
二:这个题目书上有你一定没有认真听!又开小差了? 你怎么这么笨!
表面上,这两句话是批评,都指出了孩子的错误。 但是,在孩子看来,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什么是批评?
首先,批评是反馈,是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回应。
其次,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应该是对孩子有用,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反应一才是正确的批评。 因为,我们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是一味指责,而是诱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进步、如何优秀上。 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反省。
反应二像羞辱。 孩子听了会有什么感受?
“笨蛋”“没用”这种攻击性的语言,除了让孩子自我否定之外,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
因为它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以孩子这个个体为对象,所以会在孩子心中引起强烈的羞耻情绪。所以,两者都是批评。 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是怎么产生的? 简单地说,建设性的批评是反馈,是让孩子反省,而自省是指特定的行为。 “我犯了一个错误。 ”
屈辱的批评会让孩子丢脸,羞耻会指向中心的自我。 “我是个错误”
对一个孩子来说,被批评后善于反省还是感到羞愧,可能关系到他将来人生的风险。
国外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带队对羞耻和内省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9所公立小学招募了380名五年级儿童和父母,这些儿童的年龄在10至12岁之间,研究者将他们分为“容易羞耻”和“容易自省”两组。 之后,在孩子上7年级、8年级时和满18岁(18-21岁)后分别进行了跟踪回访。
结果发现,小时候容易有羞耻感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做出危险行为。 小时候容易反省的孩子,长大后有保护自己的倾向。
因为,容易感到羞耻的孩子,不太愿意承认自己错了,更倾向合理化行动,歪曲事实的倾向。 但是,会反省的孩子会主动承认错误,并竭尽全力弥补。
羞耻感强的孩子往往死不认账、不受欢迎、人际关系不好遇事生气、敌意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容易变得具有攻击性。
会反省的孩子知道主动承担责任因而受欢迎、朋友多且长久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很平静、自我控制能力强更受欢迎。
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批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突发事件其实都是积累的结果。 因为父母批评的一句话而跳楼、自杀、弑亲的孩子们,可能会被羞耻感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