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如何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

发布时间: 2024-11-26 04:24
精选回答
课件的通用性是指课件不受教者、教材、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它还应该便于使用者改造、加工、组合从而移植到新环境中应用。开放和可移植是课件通用性的特征。众所周知,制作课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希望课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课件如果只是一次性产品,只能用于制作者本人,或只能用于某一个教材,用完了即成为摆设或束之高阁,这应该是课件的悲哀。  从课件制作的一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不少课件存在着通用性不好的缺陷。这类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按照教案要求发展的电影格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影片式课件”吧。将课件做成影片好吗?不好。尽管二者都是运用多媒体手段,但样式不同,本质有别。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是课件本身的定义决定了它向电影模式靠拢。  [b]如何制作课件[/b]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在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定义是:"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王吉庆先生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计算机教育应用》)。  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课件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如果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当前大部分课件产生的途径。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做为教学的多媒体辅助工具要求共性,希望普适,而课件不能,由于它是设计者"想法(教案)"的体现,天生一个封闭、不可移植的本质,它只效忠于设计者(当教材、学生或时间变化时,即使对设计者本人恐怕也难再重复使用),对其它人恐怕是爱莫能助了,所以按教案制作的课件缺乏生命力。  谈到这里,笔者自己也陷入了逻辑的混乱,[b]如何制作课件[/b]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其实这不是笔者的错,一方面我们既想保留已经习惯的课件称谓,另一方面又要求它能灵活地适应不同老师不同教材的需要,这就迫使我们的专家学者需要重新认识和修正他们的课件定义了。为了解决如何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的问题,有人提出了积件的概念,称积件为“小课件”,并比喻为“七巧板”,指出它是课件的继承和发展。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开发思想、制作理念。我们希望的是这种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能灵活地适应教学的需要。  按照教案制作的课件,由于它是顺从教案编写者的思路展开的,所以它的交互性常常是“一按到底”的模式。有一个叫“时钟”的小学数学课件,用按钮控制着全课的进程,使用者必须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依次点击89次按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在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宰着教鞭,或在黑板上敲点或在空中飞舞,把知识传授得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后,课件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主仆易位,表面上教师控制着课件,不断点击按钮,play,stop.gotoAndplay();翻页,翻页,使人感到教学是如此的轻松、新奇,但我们慢慢发现,使用这种课件,轻松中暗含无聊,新奇中似有窒息。实际上教师由课件牵着,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越雷池一步,犹如戴上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工匠,学生成了被牵着走的小牛犊。如何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  要使课件具有通用性,笔者主张摈弃教案而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知识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不因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变更而变更,由于从知识点出发设计出来的课件避免了主宰教师的弊端,必能为大家所欢迎,所共享。
温馨提示:
本答案【如何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