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成语典故: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三千弟子则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成语寓意: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朴素的教育平等精神。平等是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教学授业和教师言行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国家教育兴旺的基因。
“有教无类”不仅是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招生、选拔优秀学生不容背弃的规则。成语告诉人们,无论是笨拙或聪明的、富人家或穷人家的、农村或城市的孩子,都应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学习、深造条件。
贯彻这一教育平等原则,是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广出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教育道德的表现。
有教无类:只要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应该教育他,不应该分开类别。
因材施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及特性给予相应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均出自《论语》,最早是孔子提出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有教无类-百度百科因材施教-百度百科
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解释:一是教不分类;二是教不择人;三是容众纳贤。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虽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把妇女排斥在外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但与他以前时代所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以上就是关于有教无类的意思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有教无类的意思解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