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教育综合

什么是台风

发布时间: 2025-04-13 02:31
精选回答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上发生,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习惯上,台风亦被用来统称所有在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气旋 飓风(Hurricane)和台风(Typhoon)在俗语上分别用作统称大西洋及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里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马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 Hurakan。而台风一词则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著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这头魔物的孩子们就是可怕的大风。后来,这个字词传入中国,与广东话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为Typhoon一词了。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及台风;连同可能发展成为热带气旋的低压区,共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于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战习惯对各台风给予名字,方便识别。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从1947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非正式地采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纪初至中期,台湾、大陆及日本已自行为区内的台风编配一个四位数字编号,编号首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该年顺序号。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气旋。而美国海军则为整个太平洋内的TD编配一个两位数字编号 (后来改成两位数字加上英文字母)。 为减少混乱,日本在1981年获委托为每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内的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国际编号,但容许其他地区继续自行给予编号。自此,在大部分国际发布中,发布机构会把国际编号放在括号内(JTWC除外)。 由2000年开始,日本气象厅会同时根据一套新名单为这些热带气旋命名。这些名字及编号除了用于为国际航空及航海界发放的预测和警报外,亦是向国际媒体发放热带气旋消息时采用的规范名称。 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国际气象组织的十四个东亚区内的会员提供,各交十个名字,分为五组,循环使用(即:用完140个后名称,回到第一个重新开始)。 命名的删除: 如当前被命名的台风对生命或财产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国际气象组织会讨论决定,是否将其从循环名单中删除(这个名字将永远留给这最后一个使用它的台风),再由原来这个名称的国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称。

什么是台风

什么是台风呢

台风的本质是一种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洋面生成的叫做台风。台风的尺度还是比较大的,它的半径可以达到100-300km,只有在卫星云图上才能看到其真面目。台风的中心是台风眼,在卫星云图上显示为透明的一个小洞,直径在几十公里左右,台风眼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风。接着向外到达台风漩涡区,风雨最强劲。接着是台风外圈,也叫大风区,降水以中到大雨为主,相对不强,但是风力迅速向内圈增大,普遍达6级以上。

台风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首先,需要广阔的洋面和温度高的水温。水温高,海洋上的低层空气剧烈受热,容易形成对流。广阔的洋面就形成了大范围的对流,还给台风提供了足量水汽。在夏季,西太平洋洋面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因此台风频发。其次,需要合适的地转参数,使得气流不断辐合,据计算距离赤道约5纬度的地转参数最有利于台风形成。再次,气流垂直切变要小,有利于台风气旋的稳定,而西太平洋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此外还需要一定流场。

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于热带海洋上空的一种气旋。在一个高水温的暖热带洋面上空,若有一个弱的热带气旋性系统产生或移来,在合适的环境下,因摩擦作用使气流产生向弱涡旋内部流动的分量,把高温洋面上蒸发进入大气的大量水气带到涡旋内部,把高温高湿空气辐合到弱涡旋中心,产生上升和对流运动,释放潜热以加热涡旋中心上空的气柱,形成暖心。由于涡旋中心变暖,空气变轻,中心气压下降,低涡变强。当低涡变强,反过来又使低空暖湿空气向内辐合更强,更多的水汽向中心集中,对流更旺盛,中心变得更暖,中心气压更为下降,如此循环,直至增强为台风。

热带性低气压是发展于热带海洋上的低压系统,在地面天气图上是可绘出封闭等压线的环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称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简称td,在地面天气图上只要看到内写td的环流就是热带性低气压,经常有好几个同时存在。热带性低气压是由许多向上发展强盛的对流性积雨云所组成,是由热带海洋上,空气不稳定区内发展的云雨,形成的所谓"热带扰动″开始。热带海洋上气温高、阳光强,阳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发旺盛,大量蒸发的水汽进入空中,使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既热又湿,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对流云形成,并能发展成非常巨大的积雨云而有阵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上经常在热带海洋上看到的许多白色云团,称为"热带扰动″。如热带扰动能继续发展,云雨范围扩大,气压值降低,风力增强,并可画出封闭等压线时,就已增强为热带性低气压了。热带性低气压如能继续发展,卫星云图上可看到云区扩大,同时气压降低风力增强,当风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时,就变成一个轻度台风。如以风级表示,一定要达8级风或以上才能算是台风,要达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级风的范围才是台风的暴风范围,所以台风内一定有强劲风力,再加上由发展庞大可降豪雨的积雨云组成,因此,台风范围内除强风外又有豪雨,都会造成灾害。热带性低气压是台风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有了热带性低气压,并不一定都会增强为台风,就像不是所有的热带扰动都会形成热带性低气压一样,只有约四分之一的机率可能成为热带性低气压,也只有约十分之一的机率可能变为轻度台风。热带性低气压的风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并不很强劲,但对流云可发展到相当强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灾害以水灾为主,并可造成极严重水灾。此外,要使热带扰动能增强为台风还要其他条件,首先是这片海域为弱的低压区,周围的气流又有向内汇流的作用,才能使云层容易发展及增强低压漩涡。 另外,高空也要有适合空气向外流的辐散区,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气顺利向四周散开,并加强上升气流的流动及强度,在垂直方面的风速,高低空间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风速不可太强,否则增暖的空气和伸展至高空的云层会被强风吹走,不能形成温暖的空气层及大量的云层,台风亦难形成。还有,积雨云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纬5度以上,才有够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随纬度增高而增强〉使气流形成低气压环流。所以台风要诞生也不容易,必须许多条件配合。台风是一个气压很低的低气压,气流以逆时钟方向向中心旋入〈南半球为顺时钟方向〉,风力从外向内逐渐增强,到中心附近达最强,但中心却是云量稀少、风力微弱,就像浴盆放水一样,水流以漩涡流向中心后从洞口流出,水流愈近中心流速愈快,在中心呈中空现象,台风亦是如此,中心的中空地区称为台风眼。

台风是什么意思?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和热带风暴。只是随着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系统?

台风的定义: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327~414m/s)的热带气旋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

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60米深度)以上的地区在温度高的海域内,正好碰上了大气里发生一些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又因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冷凝成水滴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便形成了台风。

什么是台风,有什么特点和威力?

台风实际上是强列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象温带气旋一样,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愈靠近热 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 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

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如在浙江瑞安登陆的9417号台风,登陆时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就达45米/秒。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一般可达一周以上,有的热带气旋在外界环境有利的情况下生命期可超过两周。当热带气旋登陆或北移到较高纬度的海域时,因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高温高湿条件,会很快消亡。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强烈风暴,是一种暖性气旋。我国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的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称为台风。

台风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台风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叫法;在大西洋、东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区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称为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称为热带气旋。我国为什么叫“台风”?有人认为古时的人不清楚台风的起源,以为台风是从台湾来的。又一种说法,认为台风是广东话“大风”的谐音。

台风的直径一般在600~1000千米,最大可达2000千米,称为超级台风,最小的仅为100千米,称为微型台风或豆风。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螺旋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较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小的也有5~6千米。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几千米、高十几千米的云墙区,也称为台风眼壁。它由许多发展旺盛的积雨云组成,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

云墙区外是螺旋雨(云),由几条雨(云)带呈反射针方向、螺旋壮向眼壁四周辐合。它由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单体构成,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雨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以上就是关于台风的含义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台风的含义是什么、台风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台风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温馨提示:
本答案【什么是台风】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