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拼音是chīmèi wǎng liǎng,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译文:害人的鬼怪,不是人能够碰得到的。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衣冠禽兽 [ yī guān qín shòu ]
释义:外表衣帽整齐,像个人,行为却如禽兽。比喻卑劣的人。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例句: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虐待他年过八旬的老娘,真是个衣冠禽兽。
魑魅魍魉是指古代传说中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魑魅魍魉”。
成语寓意:民间传说中的魑魅魍魉谁都未曾见过,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魑魅魍魉”却无处不在,大到汉奸卖国贼,小到偷鸡摸狗的小人,都是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宁的蛀虫。
为了卫护正义而制定出的法律和法规,在确保了国家和社会安宁的同时,也让生活中的“魑魅魍魉”无处遁形。当人们在遭受“魑魅魍魉”的不法侵害时,应该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拓展阅读: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逐鹿,蚩尤长得奇形怪状,人身牛蹄,四目六首;头上还长着角,耳朵边毛发直竖。蚩尤的弟兄们也都是铜头铁额,兽身人语。他手下还有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
据说魑魅是人脸兽身,长着四只脚;魍魉栖则像三岁小娃的样子,通身黑里透红,长耳朵,红眼睛,乌黑的长头发,能学人声来迷惑人。关于蚩尤的神话传说,在《史记》《淮南子》《山海经》等古书中均有记载,而“魑魅魍魉”也就成了鬼怪的一种通称。
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示例: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近义词:牛鬼蛇神、为鬼为蜮
反义词:志士仁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以上就是关于魑魅魍魉什么意思怎么读全部的内容,包括:魑魅魍魉什么意思怎么读、魑魅魍魉是指的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