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公孙鞅
商鞅出身是在战国时期的卫国,原姓是公孙氏,因此商鞅的原名是卫鞅或者公孙鞅。商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刑名法术之血,长大以后侍奉当时的魏国国相公叔痤,在他门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后来公叔痤病重,在临死之前向魏惠王推荐一定要重用商鞅,如果不中用的话就一定要将商鞅杀掉,不能让他投奔到其他国家去。但魏惠王以为公叔痤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所以才口出胡言,因此并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
狡猾的公叔痤见魏惠王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于是就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而商鞅知道了公叔痤对魏惠王说的话,他猜想魏惠王一定不会杀了自己,所以他就没有马上离开魏国。由此可见商鞅的头脑是非常清晰的,并不会因为他人的危言而随便做出行动,而是有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商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到秦国的,他和秦孝公一共见了四次面,他准备了多套方案,因为不知道老板好哪一口,只能一个一个“策试”。前两次他讲了尧舜和周公治国之道,主张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结果直接把秦孝公给策的睡着了,事后他埋怨介绍人景监,“你找得这人是催眠师吧?”后来好说歹说秦孝公又见了一次商鞅,这次他抛出了“霸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原本还想眯一会,可听着听着来了精神,主动约局下次再聊。第四次俩人促膝长谈,相聊甚欢,最后秦孝公拍着商鞅的肩膀说:鞅,你留下来吧,就照你这次说的整!如果我能成为战国霸道总裁,土地,官位少不了你的,加油干吧!”(《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撑腰,商鞅随后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法令,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