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晋文公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寒食节的来历与介子推、晋文公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要甘以养脾
在民间,寒食节往往会食用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蒸寒燕等等,基本都是以米、麦为主研成细粉做成。这些食物都属于甘味。而春天由木当令,木旺则克土。脾胃属土,生活中可见,在肝木旺盛的春天,不少人会出现脾胃不适。
由此说,春天当养脾。医圣仲景告诫我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何养脾呢?脾味甘,食甘即可养脾。由此说,寒食节吃这些米麦制成的食物,暗合着“春吃甘,脾平安”的四季五味养生之道。另外,寒食节要吃饧。饧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
有诗云:“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从中医来分析,饧类似于今时的麦芽糖,其味甘,性温,有补中养脾,润肺止咳之功。
寒食节要祛风热
寒食、清明时节往往多风,其时温度渐高,会有风热邪气。若失于养护,风热袭人,容易引起咽喉和鼻腔不适,或出现口干、心中烦热等症状。此时宜喝一道寒食粥。
相传“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其做法如下:白梅花5克,大米50克。先将大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今时建议温服。梅花禀早春之性而开,其性平而入肝,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清解郁火,兼可调畅情志,让人避免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