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不是神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距今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频发,给两岸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与财产损失。尧在位期间就开始针对黄河流域的水患问题进行治理,但是治理效果不佳,所以待舜接手首领之位后依旧需要想办法治水。舜与大臣商讨治水一事时诸多大臣纷纷举荐禹,认为他不仅懂治水且工作勤恳,最后舜便将治水一事交由禹负责。禹的父亲是尧在位期间负责治水的鲧,由于鲧未能成功解决水患问题,加之他消极怠工,因而最后遭到流放。然而禹并未因为父亲的遭遇而心存愤恨,而是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父亲没能解决的水患问题解决掉。所以他在接受了治水这一任务之后便与刚结婚四天的新婚妻子分别,前往中原各地进行勘察与测量。此番治水一共耗时十三年,期间有许许多多人不慎受伤或者死亡,但是大家都一一坚持了下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治水最终取得巨大成效,原本咆哮不休的黄河水被治理得“服服帖帖”的。黄河水患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两岸百姓开始过上平静且富足的生活。鉴于禹为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都尊称他为“禹神”,而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