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做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 置国子博士。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秦有七十人。汉初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奉常。汉武帝时,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