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传媒业的强劲发展,带动了新闻传播类专业考研的持续受人喜欢,竞争相当激烈。近年来全国有近百所院校招收新闻传播类专业研究生几千名,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7大专业,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招生最多的一年,而报考人数也相应增加,竞争依然激烈。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考研新闻与传播硕士:传播理论笔记(6),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麦克卢汉等)
陈力丹: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由于习以为常,人们常常忽略了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影响,误把传媒视为中性的传送载体。传播学曾把重点放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的关注上,其实,传媒自身也是一种社会环境,并无形中改变着社会结构。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它繁衍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的基础。语言是智人的标志,从此才有了第一种人类社会的结构。由于自然的听觉传播只能建立在人们相互距离很小的范围内,这就决定了单纯的口语社会注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社会。
文字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原有口语社会的秩序,当视觉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文字的书写延伸了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智力发展。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影响到关于知识的社会定义。然而,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习惯,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因而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
印刷术的发明在传媒史上是一个转折点,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
从电报、电话、电影到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传媒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形中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这种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电子传媒使接触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参与交流的条件。
2.电子传媒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无论怎样制作节目,总会遭到不同方面的批评,困扰制作者的原因其实不是来自节目本身,而是来自传媒的形态。它们将内容传播给了所有人,而人们生活在全国或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中,让所有人满意的内容几乎是不存在的。
3.电子传媒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4.电子传媒绕开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
5.电子传媒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须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总之,所有的传媒在技术上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包容性术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深入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的结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