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有一支由青年教师、学子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很多是90后、00后。
他们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讲解服务,也在讲解中深化着对理想、信仰、奋斗的认识。
一处寻常幽静院落,浅黄色墙面三层小楼,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最近这段日子格外热闹。一群穿着大红T恤的年轻人,时常进进出出。
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两年前修缮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群年轻人从那时起聚在一起,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志愿服务队由30名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组成,很多是90后、00后。他们自称星火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将始于《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种尽己所能地传播开去,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到 来
李亚男小学五年级时,通过阅读知道了陈望道原名陈融,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在考入复旦、办完入学手续后,李亚男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走进陈望道旧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生钱威丞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他说,第一次走进陈望道旧居,是为所在支部党员们做讲解。站在旧居二楼的房间,看着望老为新闻系题写的‘好学力行’,仿佛穿越时空,与老校长相遇了。
和钱威丞相似,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不少队员们,最初走进国福路51号,都是因为仰慕他们的老校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从1920年首次走上讲台,到1977年去世,他在这所大学执教47年、任校长25年,逛校园、翻校史,处处皆印记。
党员志愿服务队首批队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李亚男认识陈望道与马克思主义,始于小学五年级的一次阅读。那时就知道了陈望道原名陈融,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这段启蒙在心中生根发芽,在考入复旦、办完入学手续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走进陈望道旧居。知道《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后,李亚男立即加入,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向各类团队讲解90余次,并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我来讲,青年时代的第一粒扣子便是学习望老的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李亚男说,加入志愿服务队以后,更好理解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有了一同为追寻真理、传播真理奋斗的同伴,通过理论学习输入和理论宣讲输出,进一步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思 考
透过红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张晓菲看到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救民族于危亡的家国情怀,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自己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直博生张晓菲成为党员志愿服务队首批队员时,正处在直博的第三年,学术压力与挑战不小。
我总是带着讲解稿,常常会在一天繁重的课业结束之后,利用在校车、地铁上的碎片时间熟悉、打磨讲解稿,也会在每次志愿服务尚未开始时,默默研读论文。张晓菲说,透过红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她看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救民族于危亡的家国情怀,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自己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总书记回信中那句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让张晓菲感触颇深。讲解的经历,让她认识到志愿服务本身就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更深刻领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义。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努力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时刻铭记自己是‘宣言精神’传人,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追望大道、砥砺前行。张晓菲说。
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服务两年,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陆婷婷总结出3个关键词:学习、超越、担当。她说:要常讲常新,经常问问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讲得更流利了?和参观者的互动是不是更自然了?博士毕业后,陆婷婷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可以继续留在志愿服务队参与讲解。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唐荣堂将志愿服务工作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的讲解志愿服务,需要搜集档案材料、整理历史素材。这个过程,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唐荣堂对中共创建史的研究志趣。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