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力
职称:教授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群际关系;污名与歧视;社会表征;社会认同;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生活质量;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质性研究方法。
电 话:010-58802105
Email:l.liu#bnu.edu.cn
学习经历
2003年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7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3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6-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2004-20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2003 法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国际高级研究项目 "研究员
2003 欧洲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从事国际合作研究
1993-199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1992-199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
1987-199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员、讲师
教学工作
教授课程
社会心理学 ( 2004 - 现在)
质性研究方法(2005 - 现在)
实验心理学I (1991 - 1996)
实验心理学II (1991 - 1996)
实验心理学实验( 1991 - 1996)
西方心理学史I (1987 - 1991)
西方心理学史II (1987 - 1991)
社会工作
主要学术兼职
《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编委
《The Open Sociology Journal》编委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特约审稿人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特约审稿人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特约审稿人
《Journal of Personality》特约审稿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特约审稿人
《社会心理研究》编委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集刊)编委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集刊)编委
《中国社会科学》特约审稿人
《心理学报》特约审稿人
《心理科学进展》特约审稿人
《心理科学》特约审稿人
第九届亚洲社会心理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
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科学研究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视角( 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 71071021
2.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与心理融合 (2010-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JJDXLX001。
3.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民众社会心态与人格演变( 2009-2011)。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师校发〔 2008〕54 号。
4. 社会共同体的群体融合与认同管理 (2009-2010)。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5.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摩擦性群体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2008-2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07-0090。
6. 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ing HIV/AIDS 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2006-2008). Ford Foundation. Grant Number: FF4M002-66002456.
7. 中国社会的艾滋病污名与歧视( 2005-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批准号: 05JAXLX004。
8.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批准号:教外司留( 2006)331 号。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和法文论文
Liu,L.(In Press).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 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Culture and Dialogue: London: Routledge.
Liu,L. Hong,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2),102-108.
Liu,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Journal of Community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233-252.
Liu,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55(1),120-132.
Lee,Y-T.,Norasakkunkit,V.,Liu,L.,Zhang,J. X.,Zhou,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16(2),1-19.
Liu,L. (2008). Filial piety,guanxi,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 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Liu,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n° 217,150-165.
Liu,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217-240
Liu,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34(3),249-264.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
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25-34.
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 pp.217-23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 26(4),66-69.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 840-848.
杨柳、刘力、吴海铮 (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 819-830.
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18,365-373。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 110-112.
刘萍 刘力 邓羽 刘智丽 (2009). 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 新西部,第4期,155-156.
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 心理科学进展,16,815-825
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4(1),58-64.
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 12-17.
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 (1),47-51.
出版图书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荣誉奖励
2007年: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创新研究群体学科带头人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学分高考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