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留学 加拿大留学

《金融时报》: 留学,揭开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硬伤

发布时间: 2023-01-04 01:39:11

《金融时报》: 留学,揭开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硬伤

中国应试教育的无数场考试和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衡量尺度足以培养起一个孩子面对学习急功近利的心态。无数场考试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几乎决定人生命运走向的门槛儿也足以毁掉一个孩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一旦挣扎出为考试而学习的泥沼,恨不得今生与学习绝缘。高考后撕书,让书页散作漫天雪片的纪念仪式便是最直接的折射。

但出国后就会发现,以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国外这套教育体系是多么致命的硬伤。相对中国国内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加拿大无论中学、大学打得都是持久战,它常常让一些身着硬伤的孩子在需要坚持的时候轻言放弃。
西方国家大学阶段,学习很有挑战性,淘汰率高达25%,尤其是刚开始过语言关,学习压力很大,课程非常密集。
就多伦多一所大专学校Seneca College来说,语言课程分为5个级别,一个级别的费用就是2800加元,合人民币15000元,实话说真的不便宜。参加入读测试后进入相应级别学习。每个级别7周学时,每天4个小时的上课时间,4个小时的作业量。但这个量不能单纯以时间来计算,如果想学好的话,其实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这个时间。加拿大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靠突击彻底没戏。
学校考察你的不是一次考试成绩,而是你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还有他们非常重视的Presentation(课堂展示),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向全班和老师的学术演说,所有这些全部折算成分数,老师“记账”记得很清楚,然后结合各种课堂考试和最后课程结束时的一个考试给出总成绩。在Langara College,语言课平均达到70%算及格,一个级别首次通不过可以复读,当然钱也是要再交的。如果第二次还通不过就没有再读的资格了,也就是该退学了。曾经语言4级的一个班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两个人通过。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儿,已经是第二次没有通过,拿到成绩报告那天哭着离开了。后来,这个学校改革了现场取成绩报告的模式,改成发电子邮件给学生了,私下猜测是不是老师也不忍面对那些哭着离开的学生。但成绩的事情是严肃的,这里没有“同情分”。
为什么叫”过语言关“?就是因为语言课的学习很有挑战性,难度随着级别的提升也在增加。课堂上通过大量学术类听力的训练、以及记笔记、写论文的训练,来完成对学生学术学习的基本培训,以达到能真正开始专业课学习的要求。这和国内托福、雅思的产业链式的培训截然不同。那种应试化的培训能帮你拿到漂亮的分数,但动真格儿的,要听课、记笔记、写论文了,你会发现你的高分帮不了你。一节课下来,除了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几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时候的挫败感真让人恨不得立刻打道回府。
对语言的学习,很多人都有一个理解的误区,就是认为语言是需要环境的,到了英语语言环境,孩子的英语自然会很快提高。这个对于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适用,在游戏中就会说了、听懂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急需解决的肯定不是如何问个路、买点东西、做个游戏这种基础生活会话,进入高中或大学直接进入的就是学术类学习,语言一定是需要恶补的,补多少你都和当地的孩子有差距,但学校的衡量标准,对你和当地的孩子却是一致的。
有一些留学生一个级别的语言课还没上到一半,看到几次测试成绩不理想,自己感觉最后通过的希望不大就去drop(放弃)这门课。可2800加元的学费是不会退的。关键是,每个级别都有个爬坡阶段,都会有困难,可能坚持一下后面就会感觉进入状态了,成绩就会一点一点好转。或者你可以在可控的环节,比如作业环节尽全力拿到好的分数,以拉高均分。就是说,几次考试不会完全决定命运,你的努力完全可以帮你改写历史,创造奇迹。更何况,就算通过的希望不大,全部读完,再读第二遍不是多了一些胜算和把握吗?但一些留学生可并不这么想,不愿意承受任何压力,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和万里之外的父母解释这种败家的“半途而废”的行为。
更加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学生在课程就剩下几天的时候,也去drop,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进入语言课5级时,一个班13个学生,最后有6个放弃的全是中国留学生。其实那几个日本留学生也是一路跟头把式地在拼,但他们就是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其实,这种语言强化课程的学习,坚持就是最大的考验。这个班的老师说了很中肯的一段话:“在加拿大,你能坚持做完一件事情,这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如果有一天你们申请别的学校需要写推荐信,这种小班课程的老师是和你们有最深入接触的人,你们的坚持和态度远远比成绩更重要。”
即便就是ESL的语言课全部学完,也无法等同于过了语言关,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依然会面临着各种挑战。老师课后布置看书,一布置就是读100页甚至更多,对很多留学生来说那都是“不堪回首”的经历,彻夜不眠都读不完的书,真是欲哭无泪。但对于当地孩子来说,这种学习方式中学就开始了,老师给你布置了读书任务,几十页,自己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一些worksheet(题目单),然后分组讨论,让你们在讨论中互相激发碰撞出思想火花儿就OK了,然后很可能这部分内容就这么过去了,基本靠你自己弄懂、吃透,需要比较强的自学能力。
中国国内填鸭式的教学和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训练了学生面对标准化试题的敏锐,却忽视了自我消化能力的提升,或者整个“消化系统”都已经退化了。出国之后,发现国外的老师讲得少,布置的任务多,经常几十页的内容、甚至半本书布置下来要你去读,然后完成各种大小论文的写作。这个过程多半就是你自我咀嚼、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尤其习惯了等待老师标准答案的孩子,要他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时真的迷茫了。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判断模式训练下,很难在各种灰色地带发现光芒、跳脱出让老师眼睛一亮的观点,继而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有些孩子撑不住,就从University(大学)转到College(相当于中国国内的大专,侧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去读了。但多数留学生和家长不能接受这种现实,觉得出来就是“镀金”的,这College怎么说也感觉就像镀了个“铜”,说出来不够排场和风光。在当地,倒是College出来的学生相对找工作容易点,但如果回国,这个学历显然有点拿不上台面,毕竟中国和这里的教育是两套体系,不好直接比较评估,那就只能认学历,看牌子(名牌大学)。
留学,揭开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硬伤。

温馨提示:
本文【《金融时报》: 留学,揭开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硬伤】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