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山大,群星璀璨,在山东大学走过的120年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女性校友也是其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她们或在文坛上开疆拓土,或在科研上永攀高峰,或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她们像一条条流淌的河,将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以及山大的精神汇聚起来,并流向五湖四海。她们的力量值得被看见,她们的光芒无法被遮掩,本期推送,带你领略山大6位杰出女性的风采!
方令孺(1897年-1976年),安徽桐城人,“新月派”著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与林徽因被称为“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至1931年间在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任教,后任国立编译馆译员、复旦大学教授、浙江文联主席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译著文集《钟》等。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名师荟萃,教书育人之余,这些文士常外出聚饮,常聚的八位教授获誉“酒中八仙”,方令孺便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酒中八仙”的故事被写进了闻一多、梁实秋等人的传记,广为流传。
冯沅君(1900~1974),原名恭兰、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大绮、吴仪、漱峦、易安、沅君等,河南唐河人,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她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1935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她一直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省妇联副主席。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及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劫灰》,古典文学论著《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
叶毓芬(1906-1976),浙江镇海人。1926年,叶毓芬与童第周相识,他俩既是浙江同乡,又同在宁波读过书,抗战前夫妇二人就曾一起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山大奉命南迁,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科学实验。1946年,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结着叶毓芬的心血。有人统计,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0%以上。他们被誉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
罗玉君(1907-1987),四川岳池人。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及翻译家协会会员。
罗玉君自幼便显出写作立论准确、说理缜密,还具有朴素的民主思想才能,并成为当地“女状元”。1927年,罗玉君在上海私立大厦大学毕业后,考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系。1933年毕业,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博士中的一员。毕业回国后,罗玉君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教学,成为该系最年轻的女教授。此外,罗玉君在法国文学翻译成中文书籍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翻译的法国名著多达二十多部,其中不少译本多次选入大学教材。
孔令仁(1924-2016),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六代后裔。1942年至1947年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1948年至1949年任青岛中国工矿银行职员。1950年至1953年在山东大学俄语专修班学习。1953年后在山东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曾兼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职务。
作为孔子后裔,孔令仁有着广泛的海外关系,每次出访都成了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精华的最好时机,她的访问对当地的儒学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她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较高的成就,并在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李梓(1930-2014),河北省获鹿县人。1950年进入山东大学艺术专业学习表演,1952年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工作,曾担任演员组组长。从1954年开始担任配音演员以来,李梓参加译配的主要影片超过一百部,包括《简·爱》《巴黎圣母院》《音乐之声》《叶塞尼亚》《英俊少年》《白夜》等。其中,李梓与邱岳峰共同配音的《简·爱》更被奉为经典教科书级别配音。
……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如灿烂星辰,闪耀在山东大学120年的历史天空中。果敢、坚韧、大气、独立、善良、智慧……她们的魅力不止于此,她们的故事独一无二。新时代,新征程,愿她们的精神与力量感召更多人奋力前行,向她们致敬,向“女性力量”致敬!
欢迎关注“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山大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山东大学官微、中国甘肃网、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山东大学生命学院官微、山东大学官微、新民晚报数字报、中国民主同盟官微、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