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留学 留学资讯

山西师范大学是几本(王家大院)

发布时间: 2023-02-11 04:05:02

杨迎光王家大院赋

看晋中 2016-08-11 10:13

煊煊静升古镇,有三晋望族者,其姓曰王;赫赫王氏家族,有明清豪宅者,盖世无双。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其筹建也,勘风水,觅得吉地佳境;构宏图,绘就楼阁亭廊。庀良材,搜尽三山五岳;鸠能工,访遍八业九行。及兴也,李诫门生,鲁班高徒,咸来安营扎寨;闽中花岗,荆南杞梓,运集负栋架梁。经年累月,营建延续三百寒暑;挥金撒玉,工程耗资千万银两。既成,则占地四百亩,迤逦五里长。五巷六堡,龙蟠虎踞,恢弘不输皇家紫禁城;千雕万琢,鸾走凤飞,豪奢堪比贾府白玉堂。幢幢高墙深院,洋溢磅礴气势;座座桂殿兰宫,尽显富丽堂皇。方方影壁廊心,山水花鸟惟妙惟肖;重重画栋雕梁,人物典故满目琳琅。古人云:“访罢王宅无豪舍”,极言其奢华与弘敞;今人曰:“王家归来不看院”,盛赞其鬼斧共神匠。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噫!世人多以为王家大院之美一在其雄,一在其精。余则以为,其群落之规模固恢弘也,建筑之工艺亦精湛也,然二者皆为其表,犹藏珠之椟,衣体之衫,虽极尽富丽堂皇,而不足为至美者也。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之至美者,当在其魂也。

总理亲笔题名,弘扬民居文化瑰宝;大家争相撰文,盛赞“中国民间故宫”。风水与科学并蓄,华美与宜居兼容;刻画中蕴涵教益,木石上积淀人文;梁枋间宣扬仁德,廊壁上演绎孝忠。一阶一槛之设,无不遵循礼法;一弯一绕之规,皆现厚道民风。堡巷勾连,流淌绵绵同宗之义;贫富杂居,弥漫浓浓共祖之情。义仓义学,周济贫困之老弱与学童;义栈义冢,安置落难之路人并亡灵。捐输战马,堡门前曾回荡抗匪拒寇豪言;募集粮饷,农场院尚沸腾爱国救国赤诚。祠堂五座森森,承载历代祖宗兴家之功德;牌坊十六巍巍,铭刻热血男儿报国之精忠。赏联阅画,似闻先圣之教诲;览景睹物,犹沐前贤之高风。“视履”者,诲人检讨过往;“恒贞”者教人守洁终生。“乾惕”者诫人恶恶毋容小过;“敦行”者诲人善善毋辞微功。忠信诚实,信步间熏染祖先古训;勤劳俭朴,居处中沐浴前辈遗风。诸处书塾学馆,座座可比孔圣传道之所;合族豪门寒舍,家家堪为孟母首择之邻。穿门过巷,如翻阅国史家乘;移步换景,似穿越时代风云。上阶下坡,步履中堪悟家族盛衰之理;转弯拐角,晦明间可省人生荣辱之踵。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呜呼,王氏之用心亦良苦也,王氏之家教亦有方也,王氏之先祖亦贤德也,王氏之家风亦淳朴也。然则,王氏家族恒昌五百年,鼎盛八代人者,果惟其一族之功乎?曰:非也。王家之兴者,起步于明初“开中”之颁行;王家之发者,假势于明中国策之开明;王家之盛者,受益于康乾盛世之国运;王家之衰者,亦覆卵于清末腐败之朝廷。

嗟夫!令王家之兴者,非王氏一族之功,使王家之衰者,亦非王氏一族之因,国之强弱使然也。此即所谓国强则民富,国破则家亡,非一家一族可以置身其外者也。故世人欲以王氏为鉴者,非但应以繁荣家族为己任,尤应以振兴社稷为使命也。若吾炎黄子孙皆能悟得此理,以怜家之情爱国,以孝家之义忠国,以保家之心卫国,则倭夷何敢窥?外寇何敢犯?社稷何愁弗强?国家何愁弗兴?使吾中华雄于世,富于世,则吾家吾族何愁弗富哉?

是为赋。

走 进 王 家 大 院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景 观 景 点

高家崖建筑群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红门堡建筑群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司马院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孝义祠

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静升文庙

静升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静升文庙规模虽小,面积仅3500平方米,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历 史 文 化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获 得 荣 誉

1

2002年被评为初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际AAAA级旅游经景区。

赵亚利谈镜头中的灵石王家大院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到了退休的年纪。

近日,不断有喜好摄影的朋友,向我索要一本书名为《天地有大美》的摄影集以求一读。这是十几年前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一本个人摄影专辑。是我入职新闻摄影行业几十年间,在晋中本域所见所拍的一些以当地风光和老城大院为主体的摄影图片集。

是时间较长的原故,家中所留的几本集子,纸面已经开始泛黄,图片颜色也有些蜕变。于是朋友们建议,何不利用现代科技和图文软件,把老书予以加工充实,以自媒体形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让其重新服务于社会。

接受大家的建议,在当时为摄影集提供设计装帧服务的"太原宏成图文设计公司"的积极帮助下,以原摄影集的全部底子为蓝本,又添加补充了一些近年拍摄的图片资料和旅游元素,分成(古城 .大院)(秀色.美景)(人文.地貌)三个部分编辑成册。

希望大家能喜欢!

2017.4

灵石·静升·王家大院·2004 . 飞机航拍

被称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座落在灵石县静升村腹部。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为灵石"四大家族"之首的静升王家在鼎盛时期——清代康、乾、嘉年间所筑。已开放部分由高家崖(东堡)、红门堡(西堡)及王氏宗祠、文庙组成,仅东西两堡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熏面积4.5万平方米。从热气球上鸟瞰王家大院,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其"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建筑特点一览无余,画面主体为红门堡,右为高家崖。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静升·王家大院·1999. 热气球拍摄

这年夏天,我们乘用热气球在高空拍摄了王家大院、平遥古城等名胜古迹。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1999

本来我是要坐热气球俯拍王家宅院的,但由于时间早了点,大约是6时左右,初看天气很好,然而气球升空后却朦胧一片,能见度极差,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地面,等待着雾气散去。这时恰好太阳露头,朝阳光照在大院墙体上呈暖调子,看上去很美,于是便找好角度拍下这张照片。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高家崖·1998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等。周边堡墙紧围,大小院落珠联璧合,或隐或现,给人造成了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这幅图是王家大院开放后的第二年,1998年夏拍摄的,机位设在瞻月亭。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龙凤石桥·2002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称"龙凤桥"。传说红门堡建筑形态似龙,高家崖建筑形态似凤,有石桥相连,构成"龙凤呈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静升文庙·2001

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有一座文庙,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675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复修,前院的石雕“鲤鱼跳龙门”照壁、棂棂星门、状元桥厚重精美,东有四层魁星楼耸立,显示了王家尊儒尚文的家风特点。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高家崖·1998

本来计划是拍晴天的王家大院,谁知早上起床,树上房上已盖上厚厚的白雪。匆匆驱车赶到王家大院时已是上午九点。王家古宅银装素裹,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红门堡·2002

与高家崖建筑的繁密细腻相比,红门堡建筑特点则更多地体现着北方粗旷豪放、气势夺人的风格。幽深静谧的夜幕下,房屋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出宅第的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崇宁堡.201 6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灵石·王家大院·石雕壁心·2002

王家大院建筑群内随处可见的石雕、砖雕、木雕,及尽雕刻只能事,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代国人智慧结晶的具体表现。大院 “三雕”,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具有一定的建筑审美原则,不仅体现民间实用艺术与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而就内容来看,也深刻的反映了华夏民族文化素养、民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和审美取向。

灵石王家有大院

老家在晋中,自幼钟爱老房子。在富有大院文化的宅院里承载了儿时太多的天真、烂漫。曾几何时,在夏日的午后,前后胡同院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捉迷藏,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墙边,门庭的“柱础”后,三进四合院的过道里都零零星星的藏着几个“小不点”。对于玩伴们像迷宫般的大宅院,我却甚是熟悉,自然获胜的机会也多。现在想来,也许正是儿时不经意的玩耍,把自己对大院老房子独有的情愫融入了成长中的记忆,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时至今日,随着《乔家大院》、《走西口》等反映山西人艰苦创业的电视剧的热播,自己压在心底许久的对大院老房子的眷恋和思念好几次翻江倒海般袭入心头。然而回想起早已在城市扩建中被拆掉的部分老宅院,心中很是伤感与无奈。今年同学聚会,好多人对此事产生共鸣,提议不妨到灵石王家大院游览一番,既可以重温童年的乐趣,也能在山西老前辈自强不息的精神中涤荡一下心境。于是,带着满心的喜悦与憧憬,我们启程前往素有“山西紫禁城”之称的灵石王家大院观光。

冬日的阳光,带给人清爽般的温暖。也许上天也想成人之美,天气格外好。一行人驱车来到王家大院前的停车场时,眼前开阔恢宏的气势一下子震慑了众人。先前曾去过几次“乔家大院”,那里的大门淹没在一条商业街的拐角处,也许是当年乔家人发迹后为人低调的一种思想体现,但和这里王家大院的院门相比,不免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气了。王家大院的院门像一座城楼,目测足有十几米高,没有半点遮掩和羞涩,洒脱大气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尽管门前几十个悬挂着的红灯笼给肃穆、庄重的院门增添了几分喜气和活跃,但我们走近的一刹那也似乎感觉到它在提醒着每一个游人不可以走马观花,要带着一种学习和鉴赏的心态来游览。

在导游姑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王家大院现在对外开放的部分是高家崖和红门堡,建筑面积有4.5万平方米,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听到这个数字我们不禁为这座清朝官员如此恢宏的宅邸而喟叹。放眼望去,房屋依山而建,梯度推进,房舍院落由高到低,有序排列。周围还有堡墙环绕,宛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来到高家崖,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家第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的宅邸。他们在当时一个是“刑部山东司郎中”(四品),一个是“布政司理部”(从二品)。难怪宅门外的灯笼上写着偌大的四个字——“大清诰授”,门前照壁、上马石、旗杆石、镇宅石狮一应俱全,足见其气派非凡!踏入高高的门槛,心底油然升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童年朦胧的记忆中也似乎是这样的大院吧。带着几分追忆和品味,我们继续往里走去。先来到王汝聪的住宅区,总体结构是按照西周已形成的前堂后室中轴对称的三进式四合院。第一进院落是待客的地方,正厅接待贵客,下厅接待普通人。再往里就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正房老爷夫人住,东西配殿则住子女,而且是东长西幼。一楼住儿子和媳妇,登上二楼则是古时小姐的“绣楼”。拂过一抹阳光的幔纱,透着几分清丽雅致,仿佛一位未出阁的少女带着几分柔美与羞涩,坐在那里读书抚琴,针织女红。多美的意境啊!

同学们时儿品评,时儿驻足欣赏,不经意间落下了导游的讲解。我们在偏侧的小院中穿行,好奇心和新鲜感把我们带回到儿时“迷宫”般的大院里。刚刚游览的大院,却因门方向的改变就令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了,随之感叹又发现了“别一洞天”。双重的收获带给内心无比的喜悦,真是不虚此行啊!几经周折,我们好容易才赶上了“大部队”。这时已经进入王汝聪之弟王汝成的宅院了。 人们簇拥在正窑前,对门楣上由“喜鹊登梅”、“琴棋书画”、“一品清莲”、“杏林春宴”等木雕组成的窗户小景啧啧称叹。只见在不到两平方米的窗棂上描绘出松竹梅兰、山水楼阁、珍禽异兽等寓意深远的画面,线条流畅、惟妙惟肖。这些窗棂有情有景,虚实相间,浑然一体。古人透过窗户进行审美观照,足不出户便可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间,真是一种惬意舒畅的养生之道啊!走下台阶,在厢窑外的墙壁上,我们又对“五子夺魁”、“飞马报喜”、“吴牛喘月”等石雕作品产生了兴趣,有一则是“二十四孝”中“唐夫人乳姑奉亲”的故事,讲的是唐节度使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奉养重病在身不能进食的婆母长孙夫人的感人事迹。这些造型生动、画面充盈的石雕在为我们展现当时工匠精湛的雕刻技术的同时,也暗示出王家祖祖辈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面对它们,我们这些当代的年轻人也的确应当有所领悟和反思!

参观完高家崖部分,我们对自己视觉感受的渴望早已一发不可收拾。带着几分留恋,我们穿过一条露天长廊,进入到红门堡。这里的总面积比高家崖足足大了一倍。从示意图上看房屋的格局呈现出“王”字形。由于是合族建堡,人多势众,加之王家辉煌时入宦者五品至二品的官员,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士大夫多达101人,所以有很多的宅子也是相当豪华讲究的。漫步于其中,会发现这里的宅院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或隐或现,给人以院内有院的感觉。不经意间一抬头一回首就可以看到“五蝠捧寿”“岁寒三友”“渔樵耕读”等寓意深远的砖雕作品。它们浑厚中透着灵气,古朴中带有典雅。真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啊!不要说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是一种享受,即便是当年身居此处的王家人也不会因为庭院深深而感到些许烦闷和孤寂了。

红门堡中王家的匾额楹联足足可以让每一位游客品味一天。我在应接不暇的浏览中零星记下了几个:“孝思不匮”“积德累功”“为善最乐”。这些都是王家先祖对后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操守的无声流露。在一组楹联前我陷入冥思——“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义传家训,教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 。我想以楹联匾额这样的形式训诫后人比家长们日日苦口婆心的言语教化更有力量!

来到王氏宗祠,我们了解到王家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发家之路。发达后的王家人扶危济困,施义于乡里,励志绩学,敦善行不怠,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参观中王姓游客为数不少,他们也虔诚地焚香祭拜。同为王姓,同为炎黄子孙,能一起跪拜于此,真是有幸又有缘!

夕阳西下。当暮色即将袭来的时候,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了王家大院,内心被这里的文化精髓震撼着,感动着,激励着!回眸望去,我不禁浮想:王家大院在静谧的期待中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来客;大院的历史积淀和古老的东方文明也正在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走出山西,向全世界大放异彩! (韩美玲)

郑孝燮先生眼中的王家大院

1994年6月12日,时年78岁的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建筑规划师郑孝燮先生首次对王家大院进行权威考察。郑老对王家大院视履堡、恒贞堡的结构布局、建筑风貌、三雕艺术以及清乾隆版《王氏族谱》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认为其时未开发的王家大院“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对各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8年6月13日至14日,郑老再次携夫人来正在开发的王家大院考察,并欣然题词“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

1998年8月18日,郑老应灵石县政府之邀,出席了在王家大院举办的灵石县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并即兴吟咏《王家大院》诗。

2000年6月17日,郑老第四次光临王家大院。

2000年8月18日,灵石县第四届文化旅游节暨“中国民居明清建筑王家大院研讨会”在王家大院举行,罗哲文、郑孝燮等专家参加研讨,并由郑老主持。期间老先生撰《王家大院古山庄》诗二首志贺。

2000年9月11日,郑老第六次来王家大院考察。

2001年7月16日,郑老以85岁的耄耋之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光顾王家大院调研。

除此之外,1999年11月,郑老还在《文物世界》上撰写了《藏在深山人为识的人类之宝》一文,将王家大院提升到“人类之宝”的高度。

郑老认为,王家大院“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以礼为本’的建筑艺术文态环境秩序”,有“亦商亦儒亦官与大院古建筑的文化品位”。古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是人去楼空,乃至毁为废墟遗址,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留在人间。“看到王家大院这处山庄民居古建筑群,细细品味时,会想到或问到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会感到它在北方现存的同类古民居大院中的文化品位是出类拔萃的。非常明显,无论是用地选址和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等,还是整体环境与气势的塑造,王家大院均表现为中层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在富丽中不但见质朴,而且包含有一些书卷之气。”

郑老认为,“王家大院堪称理想的宅居宝地。一是朝向好,合乎‘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二是高无近旱而水用足。三是居高临下,可远望周围群山,夏天层峦叠翠,冬天银装素裹,一幅幅自然山水画尽入眼底,大院的建筑环境融在大自然广阔的美景之中……”。建筑本属人造的物境,但是由于景以情合,这种物境往往能够产生情境,所谓托物寄性,见景生情。“像王家大院这个例子,还不仅如此,它的物境与情境甚至还可以升华到同自然或历史文化的亲和、渗透,进而产生意境,引人遐想,若干兼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品位高的古建筑,如王家大院这处文物保护单位,仔细思辨就可能领悟它在物境与情境之外的意境。”

弹指间十几年已过,王家大院早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建筑部、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王家大院所在之静升古镇也被国家公布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2017年1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中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在北京逝世。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建筑规划界的一大损失。先生虽然与我们已成隔世,但先生之风永存。王家大院人都会永远记得,中国城市规划界曾有一位对王家大院倾心专注的“郑老先生”。(郑建华)

王家大院,一座靠卖豆腐建起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村,距太原市约一百五十公里。是灵石四大晋商之一,静升王家的住宅建筑群,也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堪称是晋商大院的典范。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因王家子孙做官久,到任地广,所以王家荟萃奇木异石点缀自家,院内外屋上下,方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大到看门的石狮子、上马石、影壁、拴马椿、门挂落,小到桥头的狮子。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栏杆上的十二生肖,形象生动,动作逼真,惹人喜爱,内院旁门上镶嵌的仿贝叶状小石雕匾额,更是精品中的绝品,连屋顶的房脊,也雕有绝美的花纹和取意吉祥的避火兽。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这些艺术品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方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置身于王家大院,会令人反复想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晋中这块土地上,会出现奢华的乔家大院,气派的梁家大院和现在看来色彩最浓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我以为是聪明能干的晋中人,利用优越的晋中地理位置,接受了市民商业文化。在生存与名利之间的选择上,毅然抛弃了太多的精神负担,而把勤劳节俭视为省下来的就是赚的,这样的品行继承下来,如此的价值观和个性,平稳保险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认准了官商结合的路子。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聚集起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财富,然后用这万贯财富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座座灿烂的民居建筑宝库。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王家的老祖宗——王石,是个卖豆腐的。他用过的卖豆腐的扁担,被当作传家宝,一直保存在王家祠堂内,直到1940年前后。其实王氏家族在十四世纪之前,完全靠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度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置地修房也不过是零打碎敲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渐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从明代天启年间的三巷四堡五祠堂发展成康熙年间的三座府第豪宅,司马第宅和一座旗杆院,实现了由商到官质的飞跃。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受封典的二品至五品官达42人之多,这也是为什么敢把王家大院建得如此之大的原因,令北京的王府也望尘莫及。王氏家族从道光后开始走向衰败,民国初年,王家店铺仍然覆盖着晋、冀、京、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在卢沟桥事变后,王家举家南迁大院也变得人去楼空。王家由贫穷的佃农出身,到发家致富,最后成了官商一家,也没有逃脱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使人不禁联想起了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两者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精美的建筑,总算是王氏家族对中国文化式民居建筑史的一大贡献。

灵石发布

王家大院三雕选萃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随处可见,且件件精妙、引人入胜。它是王家大院总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其布局、其技法,集中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典型艺术风格。

王家大院“三雕”艺术品,题材丰富,雕刻技艺多种多样。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等的共同参与下,所创造出的一尊尊、一幅幅艺术佳作,将儒、释、道思想与中华民俗文化凝为一体,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

王家大院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民居艺术馆”和“华夏民居第一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蕴藏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精品。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我与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我与王家大院》分散文篇、理论篇、附录篇,收录了侯廷亮与王家大院从相识、相知到相伴的10余年中,在全国各种报纸与期刊发表的文章20余篇,其中不仅有他长期从事旅游工作的点滴感悟,还有他对王家大院的发展和本土旅游经济开发的前瞻性观点论述,体现了一名旅游工作者为旅游事业发展不断创新思考、建言献策的情怀。

侯廷亮,笔名汀兰。1957年生,祖籍山西省灵石县交口乡西庄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研究馆员。1975年参加工作后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曾长期担任灵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副局长、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馆长兼力群美术馆馆长。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新世纪山西省文物保护十大突出贡献人物”和“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等称号。编著有《灵石谚语集成》、《灵石歌谣集成》、《灵石故事集成》、《王家大院志》、《王家大院·静升文庙·资寿寺碑文汇编》和文艺作品集《春晓》及散文集《资寿寺》。系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山西省博物馆协会理事,山西省名人联合会会员。

《雕刻王家大院》

介子平编著的《雕刻王家大院》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由《高家崖景区》、《红门堡景区》、《孝义祠》、《静升文庙》四部分组成,全书着眼于王家大院的雕刻细节,采用整体中分离、放大局部的图解形式,准确生动地对专业知识进行细解,使读者能够真正读懂、看懂,使建筑中蕴含的伦理学和名俗学通俗易懂,更使得王家大院的民俗风情得以尽情展示。此书还生动地刻画了平民生活的细节、展示了多种寓意富贵吉祥的花样。“三雕”在此的运用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释义“三雕”入手,以民俗的眼光审视王家大院,可谓本书的立意独特之处。

王家大院,一直由县府开发和运营

介子平,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民俗研究者,著有《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等民俗学方面的专著。

(姚明亮)

温馨提示:
本文【山西师范大学是几本(王家大院)】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