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留学 留学资讯

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未来高校新基建)

发布时间: 2023-01-18 09:35:59

编者按:

疫情终将结束,但教育的形态已经发生深刻的改变。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线下教育场景大规模向线上迁移,倒逼教育机构加速“云化”;长期来看,云计算等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教育“云化”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加强不同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并且高效地实现教育个性化,而这些影响都和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导语

由于天然需要敏捷开发、大规模数据存储、海量数据处理和高并发处理等能力,互联网企业成为国内云计算行业最早的一批用户。而到了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当人们的物理距离被拉开,传统教育也开始上云转型。

当然,疫情终将结束,但教育的形态已经不太可能简单地退回从前。数字化教育不仅仅提供了时空上的便捷性,更提升了优质内容的可复用性,丰富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并让教育个性化成为可能。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教育必然会在“云”上不断迭代,变得更加公平,更加高效。

01 停课不停学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突然来袭。为了抗击疫情,全国各地果断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要求群众自我隔离,减少聚集。在这一情形下,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不免被打乱,而作为典型的聚集场景,教育更是首当其冲。

在判断这场疫情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之后,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以避免疫情在学校蔓延。

停课固然是应对疫情的不得已之举,但是,教育是国之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放任学生荒废学业。很快,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希望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

在主管部门的倡议下,全国多地、多校开展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

在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省,湖北省教育厅把“停课不停学”作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第一时间研究制订数字化教学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因地因校制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分类组织实施。

疫情期间,湖北全省中小学校数字化教学、自主学习和在线辅导等工作有序开展,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率在85%以上。全省128所高校在原定开学时间如期开展数字化教学,线上开课11万余门,教师开课率达79.4%,学生到课率达96.8%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全国高校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化能力,将大量线下的课程及学生服务搬到了线上。

■ 北京大学为校内或在校外使用VPN(虚拟专用网络)的北大学生,提供了图书馆资源之外的北大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其中包含了近7000个视频资源,优质的学术讲座和教学视频应有尽有。

■ 清华大学以“雨课堂”教学技术平台为主,“雨课堂”可将MOOC(慕课)、手写录屏、其他视频、语音、 PPT、习题等内容在线传播,适合多种教学模式。

■ 浙江大学以“学在浙大”为主要课程平台,“浙大钉”作为网络直播平台,10天内处理了10万师生的个人数据,7天建起200间智慧教室,2月24日实现全员准时线上开课。

身在疫情中心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也均在短时间内优化了已有的在线平台,积极拓展新增在线资源,确保教学活动在网络上正常开展。

比起高等院校,中小学在IT能力和资源方面都明显处于弱势,鲜少有学校能够独立建设在线平台,组织线上学习。这时,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29日,还在春节法定假期内,钉钉就上线了在线课堂、直播互动等教学场景的详细解决方案,为全国中小学免费提供服务,并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存储空间不限。钉钉在线课堂支持通过直播、视频录播等链接观看课程及群内直播等多种形式,覆盖在线授课、在线提交批改作业、在线考试等应用场景,稳定支持超过百万学生同时在线教学。老师无须专业设备,用手机或电脑便可发起,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观看,并与老师互动。群内直播回放视频保存12个月,可导出,可回放。针对多人多地的教职工协同需求,钉钉免费开放了102方视频电话会议,最高可申请302方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钉钉在家上课攻略之一

在社会各方的积极推动下,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数字化教育实验,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冲击,而且将给中国教育变革留下新的基因,在客观上提升了各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育可以高效集聚社会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大规模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02 浙大的数字战疫

以浙大为例,在教育领域的考场上,浙江大学以完备的体系、快速的反应和积极的成果,打了一场漂亮的数据战“疫”。

1月底疫情爆发,浙大马上计划建立全线上授课系统,这也得益于浙大的数字化基础。浙江大学在过去两三年里,已经做了一些数字化平台,包括“学在浙大”教学平台、“浙大钉”(钉钉的浙大版本)用户端,以及浙大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的一朵专用云——浙大云。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在这个基础上,要支撑全线上授课,必须对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做加固升级,包括服务器扩容、出口带宽加大、平台并发数提升等。最核心的部分是建设一整套在线开课的方案。这套方案希望达成的目标非常之高,可以用三个“100%”来概括:应开课程开课率达100%,教师(含外籍教师)试讲率达100%,学生(含国际留学生)进课率达100%。

而要达到这三个“100%”,方案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在什么平台上管理课程;第二,用什么方式将课程给到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的方案是,以学在浙大作为课程管理平台,以浙大钉作为课程直播平台。除了允许老师以远程的方式接入直播,浙大还决定改造一批“智慧教室”,将线下的教室接入线上,方便具备回校条件且板书较多的老师使用。

平台有了,但要使平台能用、好用,其间还有极其艰巨的工作要做。以数据准备阶段为例,校方要把7000门课放到学在浙大平台上,这就涉及平台和教务系统的数据比对。然后,学在浙大平台又要借助传统的通讯录系统,连接到完全异构的钉钉系统上,这样多方对照,差不多有10万条数据。很多沉淀下来的老数据是错误或有遗漏的,还需要人工核验。仅仅是数据清洗和系统正常连接,就让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奋战了10天

数据准备只是许多工作中的一环,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链路压力测试、7天200间“智慧教室”的搭建……所有这些工作无不烦难琐碎。好在浙大也并非孤军奋战,2月8日元宵节这天,浙大召开“百团大战”战前动员会,动员了包括阿里云、钉钉等在内的40多家合作伙伴,群策群力,共同应对这场数据之战。

2月24日平台上线,单日访问量突破100万,但系统应对流畅,毫无滞涩。

如今,疫情虽然仍未平复,但“网上浙大”已经运行得井井有条。截至2020年10月底,学在浙大平台访问量已经超过7000万人次,在线课程超过1万门,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视频直播/会议的时间超过1亿分钟

疫情期间,浙大钉平台办理教工返校申请2万多次,请假1.4万多次,临时办公1.2万多次,各类科研申报8000多次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数据优化管理,不仅仅体现在浙大钉上。在阿里云团队的帮助下,浙大还做了一张指挥大屏,在线监控浙大云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查漏补缺,确保“网上浙大”的正常运行。其中包含了20多张数据屏,分别从科研管理、财务分析、教学质量等维度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实时数据,学校的管理更加有据可依,相比传统的“依靠经验拍脑袋”的做法,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03 后疫情时代,教育向何处去

由于疫情的不期而至,线下教育场景大规模向线上迁移,数据量激增的压力,倒逼教育机构加速“云化”。疫情终将结束,但教育的形态已经不可能简单地退回从前。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一直在改变教育的形态。疫情只是作为一个催化剂——而非反应物本身,加速了教育上云的进程

在教育上云的过程中,人们容易感受到的是在线化在时空上带来的便捷性。但是,还有一些更为深刻的因素,将引导未来的教育形态在云上持续迭代。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第一,“云化”带来优质内容的可沉淀、可复用性,将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效率”和“公平”通常被视为很难兼得,但在教育领域,这两个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向的。在传统教育形式下,教育公平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被高效利用。譬如,优秀的师资是独占性的,优质的课程和讲座是高价值或非公开的。但是,“云”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促使优质内容被沉淀和复用,并使其覆盖到足够宽广的范围,造福原先难以触达这些资源的学生。优秀的师资因此减少了简单制作副本的时间,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生产优秀的内容,将这个积极的循环继续推动下去。

第二,“云化”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教育从双向交互升维为多向交互。对学生而言,培养协作的能力非常重要。在传统教育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师生双向交互,而“云”则可以突破场景的限制,支持更大范围的交互方式。例如,学生可以从任何地点,在云化的平台上与其他学生就某一门课程进行协作,而老师则可以实时提供反馈。此外,“云”还能够简化教育者之间的协作,甚至打通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广域化的教育社区。

未来高校新基建,教育在云上迭代

第三,“云”支持下的大数据和AI技术,有可能高效地实现教育个性化。由于成本和资源可得性的约束,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下,“因材施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标杆,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良好的落地。但显然,云计算支持的大数据和AI技术等,正在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例如,在教育云上,由于学生的每一次交互动作都将留下痕迹,这些痕迹能够被机器反复学习和消化,那么,经过反复训练之后,机器可以高度精确地描绘出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识结构,指出他最擅长和最薄弱的环节,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想想看,放在传统的场景下,这需要多少有经验且高度负责的老师呢?

疫情过后,因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目标——也是更贴合教育本质的目标,必将推动“教育上云”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数字化校园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底层逻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集成化、平台化,通过其集成的数字化平台,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增进师生交流,提升校园服务。而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变量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使得智慧校园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的扩展与升级,虽然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高校信息化依然面临很多短板,甚至是需要巨大的改革阵痛才能解决的“痛点”。

在既有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加速度”提升以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通信)等新变量不断涌现时,高校信息化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文章来源:《云上的中国——激荡的数智化未来》、中国教育网EDU

作者:阿里云 x 吴晓波、王世新

更多阿里云研究院出品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数字化实践、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最新趋势研究报告,请您关注“阿里云研究”微信公众号。

温馨提示:
本文【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未来高校新基建)】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