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留学 留学资讯

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学生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1-28 04:18:24

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学生特点

那个年代是老蒋刚到台湾,留学的几乎都是宣老蒋一起过来的外省人子弟.
台湾本地人汉文教育才刚开始且受压制,除非常少数日占时代的菁英家族子弟,根本别想留学.
而这时期的留学大都是公派留学,自费的申请很难(都是375减租之下的地主子弟才有机会)
这些留学生即使违约(公费)也几乎都留在当地工作,读回书回来的很少,但有回来就会被重用.
但这也有後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在台湾7,80年代经济发展时,这些留学生大都有相当工作经历,
而当时西方经济逢停滞期,就业不易,台湾优渥招揽,很多5,60年代留学的就回来工作或开公司,
这也是当时台湾电子代工业能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白景瑞的哪部电影针对台湾留学热潮

枫叶情。《枫叶情》是白景瑞导演的一部电影,于1976年上映,该片由林青霞、邓光荣主演,该片主要讲述的是富家子高原(邓光荣饰)与大学生李锦文(林青霞饰)的恋情故事,其中也针对台湾留学热潮做出了回应,受到广大影迷的好评。

80年代女星陈烨,与刘晓庆三度合作,当红时出国留学,如今咋样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在悠悠岁月长河中的演艺圈曾有无数 “一闪而过” 的耀眼的新星,她们有靓丽的外形,有精湛的演技,在银幕上尽情的展现自我,成为了一代人又一代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与刘晓庆齐名的女星 陈烨 就是散落在这些光阴中的演员,在事业辉煌时离开的她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l 01

1955年陈烨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生活优渥。在她家的不远处 就是上海歌剧院。 只要陈烨站在卧室的窗边,就可以看到歌剧院里面的一切。

所以陈烨总能看到在排练节目的演员们,她们把自己打扮成各种模样,小小的陈烨趴在窗边,目视着一切,感到好奇。

有时陈烨也会学着演员的样子在家中吊起嗓子,可爱的模样逗得家人哈哈大笑。

1973年陈烨高中从上海华山中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上海郊区的五四农场工作。

她所需要做的事就是糊纸袋,因为心灵手巧和生性要强,她总是很努力地工作,并且超额完成任务,不久便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然而在农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不仅要八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而且地板还是泥地,养尊处优长大的陈烨只能和别人一起睡铺着稻草的大通铺,但对此陈烨却一直毫无怨言,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陈烨一直积极的生活。

临海的上海郊区冬天十分寒冷,心疼陈烨的陈烨母亲为她缝制棉衣,陈烨才能勉强能抵御冬天刺骨的寒意。

在五四农场的经历也锻炼了陈烨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良好品质,幸运也随之而来。

青少年时期的陈烨外形靓丽,明眸皓齿,而且成绩优异,在她的想法中她是希望于考取理工科的大学,成为为国家建设的人才。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她人生的方向。

那是年是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故事片《难忘的战斗》,在全国各地挑选合适的演员,在万千照片中导演看中了陈烨,便派人到到五四农场对陈烨进行面试。

但毫无表演经历的陈烨略显紧张,只能给面试人员表演了一套广播体操和讲述了一个名为《爸爸的眼睛》的故事。

面试结束后面试官没有给陈烨一个具体的答复,只让她安心等通知就离开了,对此陈烨认为应该是没有机会出演电影。

但不久之后,陈烨竟然收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来信,信中内容是剧组通知她面试通过,让她准备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试镜。

在试镜的过程中她被列为最后一名候选人,但由于导演组认为她与主角 “范可君” 气质最为接近,于是就被选中担任电影《难忘的战斗》中的主角—— 会计“范可君”

因此陈烨离开了上海郊区的五四农场正式踏入了演艺圈成为了一名电影演员。

虽然小时候的陈烨经常在家中看到演员表演的样子,但是自己却是第一次演戏,心中难免十分紧张。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组对陈烨循循善诱,教会了陈烨什么叫气质、素质、节奏感,自我感觉、内心体验、外部动作等表演元素,这些名词对陈烨说来既新鲜又陌生。

但在导演组的谆谆教诲下陈烨逐渐掌握了精髓,顺利地将人物“范可君”完美地诠释在大众眼前。

电影《难忘的战斗》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陈烨也凭借靓丽的形象和清新的演技,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

上海电影制片厂也看中了陈烨的天赋让她成为了制片厂的临时演员。

尔后陈烨便连续出演了电影《阿夏河的秘密》、《蓝天防线》等影片,虽然只是一名配角,但在为数不多的镜头下陈烨的演技仍旧可圈可点,让人难忘。

也是在多部影片的磨砺下她的演技与日俱增。

在电影《曙光》中陈烨她扮演了一个既单纯又坚强的青年红军女战士金梅英,陈烨在表演中将人物的层次感淋漓尽致的展示。

恰到好处的表演使得陈烨最终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聘用,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

陈烨渐渐在中国大陆打开了知名度。

198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约下她出演了电影《丹凤朝阳》,并在其中扮演女主角卢文凤。

该影片又为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尔后又参演电影《405谋杀案》、《垂帘听政》饰演各种各样的人物,如同“孙悟空”一般仿佛拥有了“七十二般变化”。

在演技的加持下,靓丽的陈烨逐渐走红,事业越发红火,成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能有刘晓庆齐名的著名影星。

不仅出演了多部电影,而且还在舞台剧中拥有精彩表现,甚至担任过上海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中国的出国潮,全国各地掀起了 “出国热”

已有成就的陈烨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便辞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一职,自费去美国留学,在赫斯顿大学戏剧系进修表演专业。

在留学期间陈烨也曾回国拍摄《一代妖后》,在其中饰演慈安。

这也是陈烨的最后一部电影,直到1998年参与了影片《库尔勒香梨》的制作。 至此以后她便逐渐淡出了演艺圈。

l 02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烨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是一名地道的美国人,在美国担任律师职务的查理·福斯特。

文化差异并没有成为两人不可跨越的沟壑,因为查尔斯一直担任亚洲协会休斯顿分会主席,从事中 美文 化交流工作,所以两人相谈甚欢,并很快的确立了恋爱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陈烨和这个美国小子喜结良缘,成为夫妻。

不久便生下了两位可爱的混血宝宝,移民定居美国后陈烨的生活重心也放到了美国。

因为两个小家伙的诞生,陈烨也暂时放下了演艺事业回归家庭,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一直都心系祖国,于是给大儿子取了中文名,陈霞客,给小儿子取了中文名,陈安东。

回归家庭的陈烨一路陪伴儿子长大,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场合都从未缺席,记录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但即使如此,她也没放弃对表演专业的追求,自主创作了一个剧本——《孙悟空》,并告诉儿子“孙悟空”在中国是和“superman”一样的存在,并且比超人还要厉害,一直给儿子灌输着中国文化。

《孙悟空》诞生以后陈烨便自己担任导演,在美国寻找演员出演剧本,影片一经上映便收获众多好评,陈烨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在美国传播出去。

在对儿子的教育中陈烨也从不疏忽,不仅教育孩子不能忘记中国,让他们时刻牢记 中国也是自己的故乡,要热爱祖国文化。

而且陈烨还将自己从前在五四农场的生活写成英文作文,题目取名为《我的农场》,经过仔细地琢磨,陈烨又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做了改编,创作了一部舞台剧,由自己饰演当初的自己。

在陈烨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了坚强、勇敢且善良的人。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陈烨的孩子也逐渐长大,陈烨才终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从表演艺术家转型为 社会 活动家,和丈夫一样一直致力于中 美文 化交流。

在美国华人中陈烨拥有不小的影响力。陈烨一家四口在美国生活得十分幸福。

l 03

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中国在最初成为了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远在美国的陈烨一听消息立刻和丈夫组织当地华人一起购买物资送往中国,虽不在国内,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她永远热爱和心系祖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多年的陈烨总是会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想到故乡,想到曾经的故友,思念到深处时常常会泛起泪光。


当年跟随出国潮出国的影星,许多人都过得凄凉,但陈烨凭借自己曾经锻炼下的品质,将人生过得十分精彩。

有的人在时光的沉淀下会变得更加美丽耀眼,我想陈烨就是这样的人。

懂得取舍,才能完美书写自己的人生。

在此衷心祝愿陈烨老师晚年安康。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多是什么层次的人

自晚清起,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百多年来,这股潮流虽有被阻遏的时段,但从未消歇,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变得更加壮阔。而且,留学潮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先生主编的《中国留求艺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国人留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日前就该书采访了李喜所先生。
读书报:请问当初您是怎么想到编写这部《中国留求艺史》的?
李喜所:我钟情留学史研究已经30多年了。“文革”后期,人民出版社的林言椒先生委托苑书义教授组织华北一些大学的老师,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我有幸参加。那时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教材写完后,我“爱上”了留学史。此时恰逢改革开放,留学潮风生水起,更激发了我研究留学史的热情。我在数年间写出了十几篇论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1987年后,又陆续出版了《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容闳传》、《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留学旧踪》等书。同时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争做留学史的论文,前后有20多篇。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留学方面。不少学界朋友建议我集中精力编写有规模、有水平的《留求艺史》,我自己也早有此念。2003年,有出版社表示兴趣,我便带领团队全力投入了该书的编写。细细想来,我与这部书纠结的心路历程是:因“情”成“结”;因“结”成“命”,即融为生命的一部分。情结与使命的长期累积,必然在偶然中了结。
读书报:与同类书相比,《中国留求艺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李喜所:中国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出国留学,迟至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至今也不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海内外关于留学史的著作也不过50多种,而且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而厚重的通史。用近300万字的篇幅,较完整地评述中国的留学进程,本书是第一部。和其它著作相比,本书具有通、细、新三个明显的特点。所谓“通”,就是系统全面。本书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大卷,一直叙述到今天。特别是新中国卷,为首创。每卷后附大事记,浓缩留学的总体变迁。所谓“细”,就是深入解析,于细节处升华大精神。例如,对“留学”一词的由来,书中有详细的考究。早期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也都做了实事求是地评论,许多留学名人书中皆有血肉丰满的叙述。当代留学生在国外酸甜苦辣的留学生活,在书中也可窥见一二。所谓“新”,就是采用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本书使用的基本是经过考订的原始的中外史料,并合理吸收了国内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则将宏观叙事和微观深入有机结合。这种尝试成功与否,还待方家评说。至于新观点,几乎每章、每节都有,此不赘述。本书最突出也是贯穿全书的应该是以留学文化考察留学史。以往的留学史研究,包括我过去的一些论著,基本从教育史或者文化交流史、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本书的谋篇布局,则力图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文化人。
读书报:国内留学史研究现状如何?这方面现有的比较权威的著作有哪些?
李喜所:关于研究现状,我在本书的“全书导言”中有详细评述,这里简略勾画一下。“文革”前研究留学的人很少,偶尔涉及也以批判为主。改革开放后,留学研究逐步走热,20世纪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升温时期;21世纪至今是走热阶段,有变为显学的趋向。而且从事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探讨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实际工作部门也从引进人才、孵化留学产业等不同角度研讨留学史和留学现状。但集中精力完整系统地探讨留学史的相对较少。目前较为公认的除南开的留学史研究团队外,还有徐州师大周棉教授的留学研究中心,广东珠海的留学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欧美同学会的研究群体。
就通论留学史的著作看,学界比较看好的著作有我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王奇生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周棉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台湾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王焕琛的《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到目前为止,惟有我们这部通史“通”到了今天。
读书报:留学史研究的意义何在?在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研究走向?
李喜所:留学史研究的意义取决于其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术的联系程度。国家之命运系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留学生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更与吸引留学人才紧密相连。作为新中国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的两弹一星,核心力量是钱学森、邓稼先等归国留学生;我们的院士,90%有留学经历。围绕留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软环境的改革和建设,深化和推进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社会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通过留学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汲取历史的营养和智慧,保证留学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而且能够拓宽史学的研究领域,促使史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受强烈的现实感的制约,留学史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研究人数会增多,参与的学科会扩展。而随着整体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成果的丰硕,留学史将向细化、多元和综合的方向演进。细化即是深化,细节常常体认历史的真实和深度。而且,研究的范围会因留学生涵盖人、知识、文化、社会、世界等许多重要方面,将进一步引起多学科、多侧面的多元研究。留学史内容的深厚与广阔,决定了研究的多元走向。须在多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综合和形而上的升华,同时也必然有大学者在这方面写出高水平的传世之作。
读书报:一般人总觉得民国时期那些留学的人是有真本事的,回国后有一番大作为者比例很高,而且似乎更加爱国;现在的留学生好像水平差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小了,出去就是为了不回来。事实是这样的吗?
李喜所:从表象上看是这样的,实际却并非如此。和今天的留学生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一是人数少,精英较多。整个民国时期,留学生也不过5万,而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留学人数是80多万,实际还要多。近百万的留学大军,难免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留学队伍中还是云集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二是民国留学生公费为主,挑选严格。今天的留学生则自费远远超过公费,而且渠道很多。但是,主流绝对是好的。国家公费留学的考试还是相当严格的,完全可以保证质量。三是民国是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民国的一些留学精英在“乱世”博弈,容易变成英雄俊杰。另外,当前的留学生大多活跃在不大吸引大众眼球的科技、经济、教育领域,知名度有限。于是就引来一个错觉,今天的留学生无法和民国时期同日而语了。至于出国留学生回国的少了,爱国心也不如从前了,则需用与时俱进的新眼光和新思维来重新考量。的确,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基本都学完回国,如今则多数不归,尤其是留学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最简单、带根本性的原因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新变化。民国年间,留学就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回国工作,很少有人想到在国外发展的。如今,人们留学的目的已经逐步转变为在增长知识、才干的基础上,寻求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在他们心中,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很多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觉得国外最适合他们学习、工作、生活,就暂时留在了国外。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状况的迅速好转,又有越来越多的留学者感到回国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纷纷回国。诚然,回国工作是一种爱国,但在海外发展也绝不能讲就不爱国。在“地球村”时代,只要想为国效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实现。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超越以回国与否来划分是否爱国的单线思维,将爱世界、爱人类与爱祖国融为一体,在追求大爱中振兴中华。
责任编辑:东方国际加拿大部 国际教育信息组

1978年以后留学生激增的原因是什么

1872~1978年百余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万。1978~2000年22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约为34万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作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2006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了百万大关。2000~2010年间有19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1999年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留学人员年均增长28.2%。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比上年增长19.32%左右,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
从1978年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14%。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走向大众化 工薪阶层自费出国比例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而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大幅增长。
自2000-2011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91.13万,自费留学人数占91.3%,达到174.57万人。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不曾低于89%,2009年自费留学生比例达到91.63%,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自费留学中的工薪家庭比例日益增加。
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了34%左右。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逐步提高,出国留学将越来越平民化,工薪家庭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七成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具有高等教育家庭背景
在调查研究中,将大学毕业生家庭所处的教育背景划分为5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其中大学及研究生为高等教育背景。2011届选择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约六成(58%)学生的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大学,12%的学生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研究生,24%的学生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高中,而来自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家庭的人群比例最小,只有6%。
从2011届本科毕业留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数据来看,一半以上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大学学历,七成的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高等教育,94%的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高中以上学历,由此可见,高学历的父母的眼光更具有前瞻性,能在文化教育方面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
语言专业类本科生申请研究生留学比例高
在留学比例最高的前10种专业当中,语言类专业占了6种,其中法语专业的留学比例为7.8%,德语专业的留学比例为7.6%,俄语专业的留学比例为4.7%,对外汉语、日语、朝鲜语等专业的留学比例都超过2%。这类现象的原因是语言类本科毕业生,拥有语言优势,选择出国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交流性,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自己本科四年的语言学习,尽快融入留学目的国,进而学习其他专业,使自己成为综合性人才。
除了语言类专业,金融类、信息类、环境类、物理类的专业留学比例也比较高。金融工程留学比例为6.3%,金融学留学比例为2.2%,信息安全专业的留学比例为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留学比例为1.8%,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的留学比例都超过1.5%。国内就业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留学比例相对小。

八十年代五位因“美国热”而出国的女明星,现状如何?

一、陈冲

陈冲,美籍华裔女演员,1961年4月26日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1976年,因在谢晋执导的电影《青春》中演哑妹而在电影圈崭露头角。

1979年,她与唐国强、刘晓庆主演电影《小花》而出名。

1981年,陈冲赴美留学。1993年,她在美国影片《大班》中裸露胸部,之后又在电影《诱僧》中全裸出镜。

在她28岁那年,陈冲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二、姜黎黎

姜黎黎,1954年12月18日出生于哈尔滨铁路局中心医院。少年时代起就热爱歌舞艺术。

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面向社会招聘演员,由于姜黎黎容貌姣好,又能表演,顺利考上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

1980年,姜黎黎成为电影《红牡丹》中的女主角,并获得了成功。

1983年,姜黎黎因扮演《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女司机而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整个80年代,姜黎黎拍了十多部电影。

1993年,姜黎黎和丈夫汪宝生一起去了洛杉矶,后者也是一名演员,并在一家在线电视台担任主持人。

2000年,姜黎黎的家人回到中国发展,偶尔会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客串。

三、龚雪

龚雪,1953年3月16日出生。小学三年级就参加了少年宫的演出。

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穿上军装当了一名文艺兵,197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任演员。

1982年,她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84年凭借《大桥下面》获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其后出国留学,在美国康涅狄格州。

此后龚雪已经完全淡出了娱乐圈,同时停止了拍摄。

四、张瑜

张瑜,1957年10月19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电影电视制作硕士。

1980年因在影片《庐山恋》中饰周筠,获得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1年主演影片《知音》和《小街》,让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内连获四冠的演员,分别为: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

张瑜最初在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但后来加入美国国籍。

后来,她因投资电影,几乎破产。

五、殷婷如

殷婷如,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1980年代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并于1981年初出现在银幕上,主演了故事片《苏醒》。

殷婷如之后在几部电影中,创造了一系列朴素自然的形象。

1985年,殷婷如自费去美国学习。她先是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的电影专业,然后进入俄亥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殷婷如之后加入美国国籍,但从那以后她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2017年06月11日,殷婷如在美国病逝,享年62岁。

近代和现代华侨华人出国原因?

近代出国:
1840(鸦片战争)后,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梦想,去外国留学,希望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现代出国:
改革开放后,留学生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出来的留学生,基本上是公派,他们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目标就是要赶紧学好本领回国报效。他们勤奋好学,为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高校里创造了非常好的声誉,外国高校都非常乐于接受中国留学生。
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发展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除了公派学生,自费学生逐渐增多,这主要得益于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这一代出国的留学生,最开始的留学路固然很艰辛,但挺过来就会是一个新世界。
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发展的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期到现在,公派留学生稳中有升,自费留学生迅速扩大,留学人员成分更加多元化,学习领域也非常广泛,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留学生的自信心也大为提高。

温馨提示:
本文【台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学生特点】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