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留学 留学资讯

北大物理系出国率

发布时间: 2023-02-03 14:46:50

北大物理系出国率

北大物理系出国率以2000为例,那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到13人,比例为90%。
近年来出国率有所下降。

话说:北大清华出来的人,毕业之后都出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回来

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子女,长大了弃母!回头再来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了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有事直接推门,不用敲门。进去之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北大文科出国的学生少一些,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如上文提到的,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校门时,碰见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度春假的中学生,尽管天上细雨靡靡,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大西门那座古香古色的门前留影。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大声叮嘱,一定要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拍进去,记者看见,他们的眼神中迸发着激动。
北大、清华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龙门?
不回国的理由
为什么出国留学?学生们的理由充分得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
不过出去的学生大部分乐不思蜀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三年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花越多的钱,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也恰恰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能在本科毕业时出去,就不要在本国读研究生。”在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学生比例比研究生还要高很多。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

本科北大物理学院,研究生想出国读金融工程,申请到好一些的学校难度大不大

看你的具体情况而定。
即你能申请到什么学校,主要看你的大学GPA,还有相关的语言考试成绩,如雅思或托福、GRE或GMAT等。
你先确定要去哪个国家留学,再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应的学校了。

17岁上北大24岁成哈佛博士34岁离世,美国高校为他降半旗,他是谁呢?

天才之生命的火花,比平凡的人之生命的火花,燃烧的迅速 —— 席勒

我们眼中的天才,大多数都会在一个领域把自己的才华天赋发挥到极致,从而一举成为最亮的那颗星星。但是不是所有天才都能够顺利的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古时有李白落湖,现代有海子卧轨。

天才总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总会因为自己的性格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中国的物理界也从来不缺天才,这些人才往往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偏有这样一位天才,在远赴国外深造的时候出了意外。

这个人就是冯奚乔,他不像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在国外完成学业,然后回国工作。他在命运女神刚刚为他揭开帷幕,即将接受最瑰丽的人生时,选择从巴黎的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冯奚乔的死无疑是物理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此前已经取得了无数成就,倘若继续培养,无疑又是一位物理学者。更何况,他死时年仅34岁,他本可以有更辉煌的人生。

家境良好,先天优势

冯奚乔自小家境优渥,父亲是国家级工程师,母亲是医院主任,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这样的父母,冯奚乔的天分自然不在话下。两岁学画画,四岁弹钢琴,这些东西他很小的时候就主动学习,注定了他的路与别人不同。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冯奚乔正好17岁。最好的年纪赶上最正确的政策,在这次高考中冯奚乔一举考入北京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从此与物理结下了缘分。在北大的四年一晃而过,冯奚乔在物理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

1980年10月,冯奚乔参加了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的考试,并且取得了北大的第一名,全国的第四名的优异成绩,那时候他才大三。而他的物理成绩更是夺得了全国第一,可见其在物理学习上的天赋。

出国留学,物理新星

既然拥有这么好的天赋,何不出国深造?冯奚乔在克服了预言困难后,选择美国的哈佛大学留学,精进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在哈佛面试的时候,面试老师便预言他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以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大师。

冯奚乔也确实没有辜负老师们的信任,在哈佛的四年他依旧表现出色,被誉为哈佛的物理天才。即便是天才,也绝不敢说哈佛的课程能够全部吸收,很多人都需要课下再请教老师。冯奚乔也请教老师,但他不是问课上的问题,而是与老师探讨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这些想法在被完善之后,通通变成了科学杂志上一篇又一篇内容深刻、语言严谨的论文。

在哈佛学习四年半后,冯奚乔有了一个十分完善且创新的想法,很快他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从冯奚乔成为了冯博士。

在完成哈佛的学习后,冯奚乔又申请成为教授。这一次,他的研究成果支撑他成为了最年轻的教授。在成为教授后,冯奚乔有了和更高级的学者接触的机会,他的论文质量大大提升。除此之外,他的论文不仅质量好,数量还多。无数的研究成果昭示着一个物理新星即将升起,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都称赞他是物理学界最明亮的新星。

天才陨落,英雄命短

就在学界都期待着冯奚乔有更高的成就时,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永远地停留在了34岁。

1995年,物理天才冯奚乔于法国跳楼自杀一事,几乎传遍了各个角落。无数人为这个物理天才而惋惜,为他悲伤。不少美国名校为他降半旗默哀,用最高格的礼仪送这位天才最后一程。

冯奚乔应该是在美国学习执教,怎么会来到法国?但是很多新闻报道他是为了自己的女朋友而来到法国,至于他为什么会从巴黎的高塔一跃而下,至今还是个迷。

关于冯奚乔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因为物理研究方面压力太大,毕竟天才的天分也有耗尽的一天。也有人说,冯奚乔是因为感情跳楼,他的女朋友性格方面貌似有些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这个物理天才的死亡都是无法挽回的遗憾了。

小结

回顾冯奚乔的一生,他在物理研究方面一直顺风顺水,仿佛他就是为物理而生的一样。但是仿佛所有天才都有这方面那方面的问题,他们仿佛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天分与其他。冯奚乔是个完美的人,学业有成,研究颇有成就,多才多艺,就是个完美的人。但是往往,他们的完美反而是不完美的。

因为过于完美过于强大,就会觉得世界上的一切他们都体验过,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这样就会慢慢的对世界失去兴趣。海明威在获得那个文学上的最高奖项后,也有自杀的想法,他说自己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值得他去追求的事了。冯奚乔的物理研究一向顺风顺水,因为物理方面的压力自杀仿佛不太可能。

而说冯奚乔是因为女朋友的感情而自杀这貌似也有点牵强,一个天才,会因为感情而绊住自己吗?像是可能,又像不可能。没人知道天才如何对待感情,因为女友的原因自杀也有一定的可能。

但是冯奚乔过于完美了,他因为一些事情无法达到自己完美的要求而抑郁也不是没有可能。长久的积累下来,他很有可能接受不了这世上有事情无法达到的他的要求这件事,于是选择自杀,以祈求用另一种方式面对世界。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对自己或者对他人要求过高,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好,不必过分苛求完美。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命,不论是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活着就会有一线希望,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一定要学会及时给自己设立目标,让自己有个追求的目标,这样活着才有意义。希望冯奚乔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

中科大 清华 北大 南大谁的物理留学率高

你可以在中科大或北京大学之间选择一所。
中科大的全奖出国率是30-40%,北大应该差不多。
纯粹比较出国多少数据没有意义,曾听北大2008届一位物理学毕业生说,他们那一届共64人申请留学,有61位同学都拿到了留求艺知书,但好似毕业时有意向真正接受出国的只有28位同学。
至于南科大,是一所创新型大学,师资是很强的。不过,到2014年7月才有两个毕业生。

我想留学去学物理学,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好呢?

你要越便宜越好,不花钱的行么?
如果能得到美国的全奖就可以除了机票别的不花钱,而且物理这种基础学科是非常容易出去的,每年去美国全奖的最少7成是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但是美国一般不让打工,如果要打工只能做campus里面的,比如看看图书馆之类,但是还有一种“打工”RA或者TA就是助教或者助研,中国学生一般是拿这种出去的,这两者加上学费减免的半奖就凑够全奖了(fellowship一般都得不到,都是靠这种约等于全奖)
至于入学条件,如过你是本科要读研就考个GRE(物理如果是理论一点的方向可能要考GRE subject的物理),然后考个TOEFL,然后就是申请了,如果你进过实验室那没跑了教师基本会要你,你去了以后给他做助研(收拾实验室刷试管之类)虽然光助研学不到东西,但是牛人(可能是诺贝尔奖得住)在身边耳濡目染自己想不牛都难
至于要去读本科就不考GRE考个SAT,然后也申请,但是这个时候就没有教授给你RA了,需要申请或者国家或者个人赞助的奖学金,美国大学有传统N·B的校友往往会捐钱给母校设立个人名义的奖学金,申请条件各异,需要你单独去理解
另外申请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的流程和这个基本类似,香港前7的学习都不错,尤其香港中文大学最近异军突起大有争第一的势头,而且杨振宁貌似目前在中文大学当什么院士

请问意大利留学难不难毕业的?

国家养育了这些不孝的孩子,长大后抛弃了他们的母亲!回来帮外国人和国企竞争,挖国家墙角!最悲哀的是,周围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回到了家。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154人,研究生1596人。毕业后,其中751人出国留学,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选择美国的有587人,占比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总人数的近20%。其中,赴美711人,占比近87%,比上年增加9个百分点。今年北大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28人。15名毕业生主修高分子化学和物理,13名学生出国,占比近九成。
在得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大在外留学生的统计数据不会对外公开,也从未向其爷爷辈透露过。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北大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不敲门直接推门。进去后看到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表格办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工作,一边抽空说:“这是办理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留学被拒还是很少见的。今年到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多。大部分都是自费留学。”
关于清华大学海外留学生的统计,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求证相关数据,得到的答复是:这些数据没有经过教育部审批,不能随便对外发布。然而,来自新华社的数据显示,1998年,76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1999年960多人;2000年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120多人;2001年,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并且每年都在增加。
据北大部分师生反映,文科生出国少,而理工科毕业生出国多。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学科。如上所述,几乎全班同学都出国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美国举行同学聚会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北大和清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没有去上基础课,而是拿着手中的新东方“小红书”去准备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时,遇到了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的中学生,他们正在放春假。虽然天上下着毛毛雨,但他们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京大学古色古香的校门前拍照。一个女生激动地大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说,一定要把“北大”二字拍下来。当记者看到它时,他们的眼睛因生成而兴奋。
北大清华对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神坛,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他们的梦想成真,当他们真正踏入这个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寄托”的目标很快就变成了遥远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这只是他们跳的一个龙门吗?
不回国的原因
为什么要留学?学生们的理由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实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环境无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但是,你怎么解释大部分出去的同学都不开心?
《中国青年报》曾在清华校园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在接受采访的18名清华学生中,有14人明确表示希望出国留学,另外4人视情况而定。当被问及是否会回国时,只有3人表达了回国的决心;还有三个说现在倾向于回国,但不能保证以后有什么变化;有4人表示将视情况做出决定,4人不打算回国。
很多人出门其实已经做好了不回来的准备。
另有统计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留学人员自费出国,而回国的不到三分之一,自费留学人员回国率仅为4%左右。北大清华大部分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按以上比例,大部分是《黄鹤永不重游人间》。
你为什么不想回来?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上述原因确实没错,因为国内发展条件不好,制度不健全,国内薪资不高,国内政策吸引力不够。
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确实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也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来改善现状,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培养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教学环境和设备,是国家最喜欢的两个孩子。然而,现在这个宠爱的孩子还没有做好回报国家恩情的准备。怎样才能对其他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学院叶朗教授的时候,他引用老子的话“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死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基础在中国。鸟儿飞得再远、再高,最终都要飞回来。
三年十八个亿,你收获了什么?
自1999年以来,为支持将北大、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三年共向北大、清华拨款18亿元。8亿元,虽然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资金可能还远远不够,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北大清华18亿,确实是很大的投入。”这是额外的投资,也是特别的预算。
按照正常的资助模式,北大、清华拿到的资金已经高于普通高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高校再快一点追上来似乎也帮不上忙,更别说和北大清华竞争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和清华的高度重视和爱护,为了把北大和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优秀人才投入,尤其是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0亿,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是在给别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离开,他们渴望离开。花钱越多,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只是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个学生感慨道,“如果你本科毕业就能出去,那就不要在自己的祖国读研究生了。在北大、清华,本科生直接出国的比例远高于研究生。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和奖学金政策都要求中国本科生读研究生。"留学专家、新东方副总裁许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道。北京大学一位教授也承认,北大部分理化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原因是美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方面的学生更容易申请到美国留学。
即使是那些没有出国就业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待遇比国内企业好很多。
导致一批又一批人才流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辛辛苦苦地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却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摘果实。
中国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制度,我们也看到一大批成功人士和成功企业驰骋在国内战场。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适应,而流失的人却不能?相反,虽然黄鹤故地重游的一大批找到了自己认为更好的土壤,但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鹤立鸡群”,大展宏图呢?
当然,我们不否认,目前中国在吸引留学人才回国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内的一些制度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完善的。为什么我们一流的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这个过程?
一年38亿的投入,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同时,我们得到的回报高吗?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在哪里?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在意大利留学好毕业吗?

国家养育了这些不孝的孩子,长大后抛弃了他们的母亲!回来帮外国人和国企竞争,挖国家墙角!最悲哀的是,周围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回到了家。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154人,研究生1596人。毕业后,其中751人出国留学,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选择美国的有587人,占比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总人数的近20%。其中,赴美711人,占比近87%,比上年增加9个百分点。今年北大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28人。15名毕业生主修高分子化学和物理,13名学生出国,占比近九成。
在得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大在外留学生的统计数据不会对外公开,也从未向其爷爷辈透露过。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北大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不敲门直接推门。进去后看到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表格办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工作,一边抽空说:“这是办理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留学被拒还是很少见的。今年到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多。大部分都是自费留学。”
关于清华大学海外留学生的统计,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求证相关数据,得到的答复是:这些数据没有经过教育部审批,不能随便对外发布。然而,来自新华社的数据显示,1998年,76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1999年960多人;2000年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120多人;2001年,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并且每年都在增加。
据北大部分师生反映,文科生出国少,而理工科毕业生出国多。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学科。如上所述,几乎全班同学都出国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美国举行同学聚会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北大和清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没有去上基础课,而是拿着手中的新东方“小红书”去准备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时,遇到了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的中学生,他们正在放春假。虽然天上下着毛毛雨,但他们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京大学古色古香的校门前拍照。一个女生激动地大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说,一定要把“北大”二字拍下来。当记者看到它时,他们的眼睛因生成而兴奋。
北大清华对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神坛,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他们的梦想成真,当他们真正踏入这个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寄托”的目标很快就变成了遥远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这只是他们跳的一个龙门吗?
不回国的原因
为什么要留学?学生们的理由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实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环境无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但是,你怎么解释大部分出去的同学都不开心?
《中国青年报》曾在清华校园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在接受采访的18名清华学生中,有14人明确表示希望出国留学,另外4人视情况而定。当被问及是否会回国时,只有3人表达了回国的决心;还有三个说现在倾向于回国,但不能保证以后有什么变化;有4人表示将视情况做出决定,4人不打算回国。
很多人出门其实已经做好了不回来的准备。
另有统计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留学人员自费出国,而回国的不到三分之一,自费留学人员回国率仅为4%左右。北大清华大部分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按以上比例,大部分是《黄鹤永不重游人间》。
你为什么不想回来?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上述原因确实没错,因为国内发展条件不好,制度不健全,国内薪资不高,国内政策吸引力不够。
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确实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也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来改善现状,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培养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教学环境和设备,是国家最喜欢的两个孩子。然而,现在这个宠爱的孩子还没有做好回报国家恩情的准备。怎样才能对其他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学院叶朗教授的时候,他引用老子的话“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死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基础在中国。鸟儿飞得再远、再高,最终都要飞回来。
三年十八个亿,你收获了什么?
自1999年以来,为支持将北大、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三年共向北大、清华拨款18亿元。8亿元,虽然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资金可能还远远不够,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北大清华18亿,确实是很大的投入。”这是额外的投资,也是特别的预算。
按照正常的资助模式,北大、清华拿到的资金已经高于普通高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高校再快一点追上来似乎也帮不上忙,更别说和北大清华竞争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和清华的高度重视和爱护,为了把北大和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优秀人才投入,尤其是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0亿,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是在给别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离开,他们渴望离开。花钱越多,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只是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个学生感慨道,“如果你本科毕业就能出去,那就不要在自己的祖国读研究生了。在北大、清华,本科生直接出国的比例远高于研究生。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和奖学金政策都要求中国本科生读研究生。"留学专家、新东方副总裁许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道。北京大学一位教授也承认,北大部分理化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原因是美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方面的学生更容易申请到美国留学。
即使是那些没有出国就业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待遇比国内企业好很多。
导致一批又一批人才流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辛辛苦苦地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却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摘果实。
中国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制度,我们也看到一大批成功人士和成功企业驰骋在国内战场。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适应,而流失的人却不能?相反,虽然黄鹤故地重游的一大批找到了自己认为更好的土壤,但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鹤立鸡群”,大展宏图呢?
当然,我们不否认,目前中国在吸引留学人才回国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内的一些制度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完善的。为什么我们一流的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这个过程?
一年38亿的投入,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同时,我们得到的回报高吗?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在哪里?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物理本科生怎么全奖出国留学

帖子看到,看来你是一位有志青年,愿意帮助你。回复如下:
1、是不是有奖学金或“全奖”——主要是要看你所申请的学校有没有足够的钱用于颁发奖学金?在与你一起申请的学生中,你是不是属于最为出色的一位?你的研究方向是不是属于学校鼓励的方向?你的研究课题是不是有可能得到哪一位导师的欣赏?.....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并不取决于一定要去拿一个什么“全国数学竞赛奖”等等;
2、知道了以上信息以后就可以开始从以下五方面去考虑这些问题了:
1)、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认为申请美国大学研究生的竞争力之所在存在于以下八个方面:
A、“硬件”就是GPA、TOEFL和GRE
B、专业背景和专业成就
是不是在专业刊物发表过论文或专著?
是不是有过专门的研究课题?
是不是帮助过老师做过什么课题?在课题中做了哪些些研究、完成了哪些工作?
C、申请人的工作经历或工作经验
D、是不是参加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是不是通过并取得资格证书;
E、原来在什么样的大学就读——美国的大学很看重原来就读的学校,往往,北大交大清华复旦交大的学生申请的结果都会比较好;相比之下985、211毕业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F、你的研究方向和学校所培养的方向吻合度是不是很高;
G、你的加入是不是会给学校带去新的气息、新的文化、新的优势;
H、如果学校培养了你,将来会得到不同凡响的回报。
2)、首当其冲的是GPA、TOEFL和GRE
希望看到3.6以上的GPA、105以上的TOEFL和325以上的GRE(其中写作不低于4.5)
3)、合理选择目标学校:
A、获奖学金的前提是“被录取”——要是连录取都没有戏,谈何“奖学金”??!
B、比如:有MIT和Texas Tech University两所学校,都属于目标学校,那么同样的条件,申请Texas Tech University的获奖概率就要大的多;
C、在申请前,仔细查看学校的网站看看该校有哪些项目与你的专业背景比较接近,有哪些有成就的教授正在研究与你的课题所接近的项目,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可能成功!
4)、需要考好 TOEFL/GRE;
5)、至于“需要发表哪一方面的论文”——上面2、3)、C当中已经讲过了,你自己去思量。
好了,一下子不可能把你教会的,慢慢虎法港盒蕃谷歌贪攻楷消化吧。
供你参考

北大博士出国20年不联系父母,只因父母找他拿钱,一家人后来如何?

百善孝为先,父母供我们上学,当我们学成的时候就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职责,不能逃避。但是近期却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一个北大的博士出国之后20年都没有联系过父母,仅仅是因为母亲向他要钱。在上个世纪,供养一个大学生就非常不容易了,何况是培养出一个博士生。

这位母亲是在病重并在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才想要了结自己这个心结。这位母亲以及77岁了,叫做郭巧娣,来自江苏常州,她和她的儿子王永强已经有20年没有见面了。王永强是在1999年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国外,到现在都没有回来也没有联系过家人。母亲和他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因为郭巧娣家里实在困难,不得已找儿子要钱,这次电话却直接被王永强挂断,之后就与家人断开了联系。

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吗?

王永强是在1969年出生的,家里非常贫困。王永强是家里最小的,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从小就不爱说话但是非常爱学习,成绩也非常好。1987年王永强参加高考的时候,就考上了江苏大学,在江苏大学硕士毕业之后,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他申请到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在王永强读书期间,王永强的家人都非常辛苦,他的父亲靠着卖老鼠药一点一点把儿子供到了博士,而且家里人非常支持他读书。

1999年的时候,王永强给家里打电话说要和女朋友一起去日本交流学习,而且一年可以赚到18万。家里人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就赶到了北京看望王永强。这时王永强说:“打算先出国留学一年,然后赚点钱给家里买房子,让全家人享福。”这句话让家人都很欣慰。但是王永强不愿意让父母见他女朋友,他不想让女朋友知道自己家里贫困的情况。而且王永强之后和女朋友在北京结婚也没有邀请家人参加。

王永强到了日本之后就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了。而且王永强的父母身体都非常不好,一直在靠着吃药维持。而王永强在直接挂掉母亲电话之后就再也没联系过家里。

后来在网友的帮助下,有知情人在美国找到了王永强,知情人把家里的情况告诉王永强之后,他只是回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之后也没有消息了。

王永强这类贫困生非常多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尊心非常强,从王永强结婚不愿意通知家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原生家庭的情况我们不需要隐藏,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是完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的,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家庭贫困而嘲笑你,但是会因为你不愿赡养垂危的老人儿唾骂你。

温馨提示:
本文【北大物理系出国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