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12.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12.1.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五点
第一,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不仅需要国内各部门、地区之间的联系而且需要国与国的联系,进行国际分工与协作,生产国际化成为必然,必须对外开放。
第二,对外开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不可能只在一国内进行,商品、资本、劳动、技术都必须在国际流动。
第三,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充足的和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第四,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要求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第五,对外开放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一种产品的产量不是一国的市场所能容纳的,需要到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质量的提高,所需大量的科研经费也要通过国际分工获得。在国际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各国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2.1.2 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八大报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12.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12月11日,过渡期基本结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
加入WTO作为其成员,可以享受到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遍优惠待遇,有利于参与商品的平等竞争;有利于市场多元化的实现,各成员不能通过歧视性的双边贸易安排来限制中国的出口;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发生贸易摩擦,可以通过世贸组织仲裁;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利于民营和外资企业出口。摩擦频现,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表现在四方面:
(1)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对一些国家的市场和相关产业构成一定压力,使有些人视中国的发展是威胁,贸易摩擦增多。这种摩擦带有战略性。摩擦的范围逐步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摩擦的对象从逐步从发达国家扩张到发展中国家;摩擦的边界从贸易领域延伸到与贸易相关的领域;摩擦的手段逐步从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领域蔓延到反补贴、启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体制领域。
(2)中国的进口结构不甚合理,主要表现为生产消费性进口和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进口偏多,资源性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偏少;而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一旦增加,又演化为“中国威胁论”的论据。
(3)外贸依存度持续在较高水平,一方面造成对世界市场过度依赖,另一方面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出口依存度高使摩擦频繁化和常态化,进口依存度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4) 过分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有可能会跌落到“比较优势陷阱”中,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后起者优势”使发展中国家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后起者优势”也受到种种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无力承受购买技术要支付的高昂费用;引进的技术是被发达国家淘汰的,不具有竞争力;支付高昂费用的技术是否适合国情?
第三,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外资弥补了资金不足,扩大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还提高了管理水平。但消极作用明显,表现在三方面:
(1)引进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有时会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影响国家独立和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超过一国的经济承受力,会背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2)引进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造成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的激烈竞争,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危及经济安全。如果投资方向不合理会抑制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第一、三产业过轻,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更少。
(3)由于外资进入的环境标准门槛较低,就会将一些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引进国内,造成环境的破坏。
12.1.4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哲学依据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基点,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但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最广泛的国际援助,需要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经验和先进事物。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实行对外开放也不是完全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
12.2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12.2.1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很多,基本形式有五种:
第一,对外贸易。它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主要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因此对外贸易也称为“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一国按照进出口量比,分别构成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逆差(出口小于进口)亦称贸易赤字、贸易平衡是指进出口总额趋于相等。贸易平衡并不多见,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和逆差。
对外贸易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对外贸易,
①可以通过组织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补充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
②可以丰富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可以加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对外资金交流。包括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部分。引进外资主要有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两种方式。间接投资是指各种长期的国际贷款和国际债券,常见的形式有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租赁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直接投资是指外国资本向东道国直接从事生产及其他经营活动的一种投资,主要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简称“三资企业”。
引进或利用外资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①可以补充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保证重点建设项目;
②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③可以促进国内资源的开发,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④可以促进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
引进或利用外资的原则:
①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条件。
②要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偿还能力情况出发,量力而行,确定合理的引进规模。
③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向。
④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
对外投资是指国内企业、事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境外以一定的形式投资创办企业或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投资行为,它同样分为直接对外投资和间接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打破各国的贸易保护壁垒,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还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中国对外投资有三大类:
(1)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投资,其目的在于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2)向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目的在于弥补国内发展需要的部分资源。
(3)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其性质主要是经济援助,使发展中国家尽快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第三,对外技术交流。包括引进技术和输出技术。
引进技术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购买国外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咨询、技术服务。
引进技术的作用,①可以加速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在技术上赶超先进国家的时间;②减少研究费用,提高研究水平;③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
引进技术坚持的原则:
(1)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2)必须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独创结合起来,在学习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须注意保护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
我国技术输出的范围,主要涉及电子、化工、冶金、计算机、杂交水稻、卫星发射等。
第四,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承包公司承揽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人企业主的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其他承包项目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国际劳务合作是指直接向国外提供劳务人员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同属劳务输出。中国劳务输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劳务合作人员。
对外承包工程主要形式有:(1)独立承包,即通过国际投标获得项目,负责提供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设备、建设材料和人力。(2)承包一个项目中的一部分。(3)同外国公司合作承包建设项目。(4)只承包工程的劳务部分。
国际劳务合作实际上是一项包括人力、物力和设备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出口业务,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可以解决就业又能增加外汇收入,培养人才。
第五,发展国际旅游业。国际旅游业是指通过为外国旅游者提供服务而创造收入的行业。主要包括旅馆业、饮食业、交通客运业、旅行社、游览娱乐业。国际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贸易,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特点,素有“无烟工业”之称。
12.2.2 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大引擎。
全方位,即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达与不发达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即立足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经济特区。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经济发展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以外销为主。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办好经济特区的同时,开放了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以利用沿海城市的有利条件引进资金和技术。是开放的第二个层次。
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这是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及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关境以外划出的,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允许港内或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区域。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手段,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12.2.3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五方面)
第一,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表现在①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世界排名不断提高;②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③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实现多元化,更多的内资企业有了进出口经营权,外资企业不断增加,除了一般贸易外,加工贸易的比重在逐渐增加;④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第二,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吸引外资规模不断扩大;②吸引外资结构不断变化,外商投资重点,已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和西部地区;③外商投资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内产业升级有益。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
第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在①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清理、修订和新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②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得到的利益日益增多,应对贸易摩擦取得积极成效。
第五,多边、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表现在: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贸易关系继续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12.3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2.3.1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指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巩固美、日、欧等主要传统市场,争取市场份额有所增长;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继续开拓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这是扩大贸易,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第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1)实施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政策措施。
(2)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的进口。
(3)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
12.3.2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在五方面)。
第一,进一步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二,进一步丰富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第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第四,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五,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完善外债管理。
12.3.3 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引进来”,还必须要“走出去”,坚持二者相结合。“走出去”是指到境外投资办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内容:
第一,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允许创新方式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第二,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第三,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
第四,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维护中国海外权益。
12.3.4 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在巩固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继续深化沿海开放。新形势下继续扩展沿海地区开放规模和范围的同时重点提高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质量。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1)转变沿海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从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的转变。
(2)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开放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集聚。
(4)深化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加快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
第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三,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2)构建全国区域性发展的新开放高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可以加快推动内陆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全国区域发展的新开放高地。
(3)加强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
(4)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
(5)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