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5.1 资本循环
5.1.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不断地经过生产和流通过程,才能增殖,实现其剥削职能。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其公式是:
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而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三种职能形式。生产阶段是实质性和决定意义的阶段。
5.1.2 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公式表示:
①货币资本循环 G—W…p…W′—G′
②生产资本循环 p…W′—G′·G—W…p
③商品资本循环 W′—G′·G—W…p…W′
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从不同侧面反映资本循环的特性。将三个循环统一起来分析,才能对资本运动及实质做出科学说明。
5.1.3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把预付资本按比例分成三部分,并存于三种职能形式及三个循环形式上。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交替进行,使资本循环不间断进行。
第二,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和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都必须各自相继经过三个阶段,最后回到起点。
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剩余价值就难以产生和实现。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5.2 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的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虽然资本循环与周转都是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但是,资本循环分析的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周转分析的是周转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5.2.1 资本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和反映。
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具体而言,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循环,实现了价值增值,再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它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生产时间由四部分构成:(1)劳动时间;(2)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劳动过程中断,但是,生产继续进行(农作物生长期、酒类发酵);(3)生产资料储备时间;(4)正常停工时间(检修设备)。
流通时间由两部分构成: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一般情况购买时间少于销售时间。流通时间受商品供求状况、企业与市场的距离以及交通信息条件影响。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次数。公式: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一年内,资本周转的时间越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周转的速度越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决定周转速度。
5.2.2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影响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时间较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相对较短。(3)资本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预付出去的,逐次从流通中收回,全部预付资本的回收期较长,流动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预付,但一次从流通中全部收回,回收期相对较短。
(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就物质形态而言,固定资本各要素中其使用寿命结束前不需要更新,而流动资本的要素则需要不断在物质形态上更新。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划分,后者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示了剥削的秘密。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是指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耗,又称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贬值,又称为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后提取折旧基金,进行价值补偿,这就是固定资本折旧。
折旧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折旧基金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
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计算公式为
5.2.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不是单指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而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从公式中看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5.2.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重大影响,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一,加速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第二,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M=m′·v·n
年剩余价值率:M′=M/v=m′·v·n/v= m′·n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区别:(1)表示的意义不同。分别表示增殖程度和剥削程度;二是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高于剩余价值率。
5.3 社会资本再生产
5.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我们考察了个别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但是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因此我们要考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所构成的社会资本再生产。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一方面,个别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个别资本是社会资本的基础;社会资本运动制约着个别资本,没有社会资本,就没有个别资本。另一方面,二者的共同点内容上都要达到增殖;运动过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运动形式都要采取三种职能资本。
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商品流通。
既然社会资本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这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在价值上通过出售商品如何得到价值补偿,实物上得到替换,满足再生产所需资料。
5.3.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原有规模不变的重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假设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社会总产品构成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实现过程有三方面交换: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换。4000c表示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价值形式表示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通过本部类得到生产资料实物补偿。第二,第二部类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换。500v+500m表示实物形态的生活资料,价值形式表示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通过本部类的交换得到生活资料的实物补偿。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一部类的1000v+1000m要得到2000的消费品,二部类的资本家要得到2000c的生产资料。至此1000v+1000m和2000c都得到实现。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分析看出,实现条件有三个:Ⅰ(v+m)=Ⅱ c 该条件反映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是基本实现条件。
引申条件Ⅰ(c+v+m)=Ⅰc+Ⅱ c
Ⅱ(c+v+m)=Ⅰ(v+m )+Ⅱ(v+m )
两个条件说明,社会总产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实物或价值,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
5.3.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方式:外延(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和内涵(依靠提高技术和生产效率)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追加资本分为两部分C和V,所以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Ⅰ(c+v+m)Ⅰ c+Ⅱ c
Ⅰ(v+m)Ⅱ c 说明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余额。
第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也要有余额
Ⅱ(c+v+m)Ⅰ(v+m/x)+Ⅱ(v+m/x)在公式两端都减去Ⅱ(v+m/x),
公式则写为Ⅱ(c+m-m/x)Ⅰ(v+m/x)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变为现实条件,必须使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使追加的生产和消费资料实现。社会总产品构成: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这个构成公式中,Ⅰ(1000v+1000m)Ⅱ1500c,符合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可能。社会总产品9000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重新加以组合,假设一部类剩余价值m的50%用来追加资本:
Ⅰ4400c+1100v+500m=6000
其中4400c通过本部类实现。而1600的v和m要与二部类交换,Ⅱ1500c要追加100c,根据二部类的有机构成,v追加50。
二部类全部产品按照扩大再生产进行重新组合为:
Ⅱ1500c+100Δc+750v+50Δv+600m=3000
Ⅱ1600c+800v+600m=3000
这就形成两部类扩大再生产:
Ⅰ4400c+1100v+500m=6000
Ⅱ1600c+800v+600m=3000
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总产品构成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社会总产品为98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对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基本明确了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
基本条件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关系,及保持适当比例的重要。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密切关系。一部类扩大规模决定二部类规模。二部类对一部类有制约作用。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所反映出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4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5.4.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前边我们讲了商品价值的构成 W=c+v+m
对资本家而言c和v,就是生产成本,又称为成本价格,用k表示,商品价值的构成就变成了W=k+m。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p′和 m′有区别, 在量上 p′m′,掩盖了剥削程度。在质上,m′表明 p=”” 来源于可变资本,p′则掩盖了该问题。
利润率的高低受四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剩余价值率高低。利润率的高低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就某个部门来说,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是反向变动,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第三,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总量,从而提高利润率。第四,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周转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多,年利润率越高。
5.4.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部门有机构成的不同,使得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等量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不等必然发生资本转移,并引起供求状况和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动。直至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资本转移才会停止。这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只是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4.3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构成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再围绕价值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发生一定的背离,但是,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①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得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可能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②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要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5.5 剩余价值的分割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各个剥削集团,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土地所有者等,剩余价值也就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形式。
5.5.1 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获得的,大体上相当于平均利润。表面看是贱买贵卖而来,这只表明获得利润的途径。买卖中的包装、保管、运输活动,是生产的继续,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单纯的商品买卖属于流通领域,只是实现价值。
商业资本家使产业资本家节省了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产业资本家愿将一部分利润让渡出去。商业利润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m的转化形式。
5.5.2 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工业、农业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货币资本所有者将闲置的资本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是有条件的,定期偿还,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让渡资本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
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不能独占,要以利息的形式让给借贷资本家,余下的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自己占有。所以,利息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m的转化形式。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例。
利息率不能超过或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不借款了。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无利可图,就不向外贷款了。
5.5.3 银行利润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具有两个职能:借贷双方的中介;经营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货币保管与兑换、结算与支付。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自有资本;二是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形成的。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m分割。
5.5.4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因为优等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农产品的价格自然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租。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土地生产价格决定,否则造成土地荒废。造成农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直到经营劣等土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就获得超额利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形成级差地租。由肥沃程度地理位置形成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见p142表格资料)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其差额就构成了绝对地租。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工业中,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资本家只能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而农业则不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使农产品可以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使农业部门长期稳定地存在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