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关关系名称的由来(pR)
二、公共关系的概念和定义(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一)、从管理学角度:pR是一种管理艺术和方法。(1国际公关协会:pR是社会组织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合作的技巧;2哈罗博士认为pR是帮助组织建立并保持和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3王乐夫认为pR是社会组织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管理艺术)
(二)、从传播学角度:pR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方式。(1杰夫金斯认为pR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有计划的传播沟通和双向交流;2约翰马斯顿认为pR是社会组织运用说服力的传播去影响公众;3《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pR是社会组织利用传播沟通手段,改善公众对组织的认知态度
(三)、从社会学角度:pR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状态。(1希尔慈认为pR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状况;2英国公关协会认为pR是公众对组织的总体评价;3巨延安认为pR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从行为科学角度:pR是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1、pR是一种激发公众对组织深入了解的技能;2、pR是99%靠自己努力,1%靠宣传;3、pR是说服和左右公众的艺术;4、pR是组织博得公众好感的技巧;5、pR是一种诚信、是要大家爱和喜欢等等)
第三节、造成pR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1、pR功能的多样性(内求团结、外谋发展、塑造形象、争取理解与支持)
2、pR基础理论的多样性(综合性应用科学:经营管理学和信息传播学位基础,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等)
3、pR学科的初创性和理论发展的滞后性。
第四节、pR的三要素和目的和定义
1、pR的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主体、客体、手段)
2、pR的目的:塑造形象,赢得公众
3、pR的定义:社会组织为了塑造形象、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双向传播和沟通手段与公众建立的良好关系。
第五节、为公共关系正名
(一)pR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公共关系常常表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优劣折射着公共关系状态;2、公共关系常常依靠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弥补大众传播的不足;3、公关从业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区别:1、两者社会历史地位不同;2、两者代表的利益关系不同;3、两者的内部结构不同;4、两者的沟通方式不同。
(二)pR与庸俗关系的本质区别
1、两者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2、两者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同(民主与专制)
3、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私利与公益)
4、两者的沟通方式不同(暗箱与阳光)
5、两者的社会影响不同(负面与正面)
(三)pR与市场营销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pR多渠道全方位为营销创造条件;2、市场营销可以使公众从购买和使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满足和享受,进而加深对组织的认同感。(共生互利关系)
区别:1、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2、两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3、两者关注的利益关系不尽相同;4、两者所面对的公众范围不同。
第二章、pR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追溯
一、pR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pR 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pR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政治的民主化)
3、pR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人道主义及近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4、pR产生发展的传播技术条件(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
二、pR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
(一)pR首先在美国问世的原因及条件
1、经济上,世纪之交,美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实现了“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过渡;
2、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程度高;
3、文化上,多民族移民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强烈的平等意识;
4、环境上,险恶的环境,养成了极强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pR在美国的发展的进程
1、pR黑暗时期(愚弄公众;凡宣传就是好事)
2、pR职业化时期(艾威·李;揭丑扒粪运动)
3、pR理论化时期(爱德华·博内斯;《舆论明鉴)
4、pR科学化时期(1955国际公关协会;卡特利普、森特;《有效公共关系学
三、pR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发展
(一)、pR在中国兴起的原因:1、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引进了pR的种子;2、对内改革政策,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pR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土壤;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为pR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阳光;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市场接轨,为pR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pR在中国的缺憾:1、专业化和理论化程度不高;2、理论和实践脱节;3、庸俗化现象严重。
四、第三产业(服务业)与pR
1、服务商品的特殊性:a、无形性;b、生产、销售、消费的同步性;c、消费者的异质性;d、瞬间性;f、无所有权性;g、不可储存性。
2、传播沟通对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3、第三产业员工的双重性
4、第三产业消费者的复杂性
5、第三产业对中国公共关系的贡献
第三章、pR的主体系统—社会组织
pR主体系统的三个层次:
1、从宏观上来说,社会组织是pR的根本性主体;
2、从中观上来说,公关机构是pR的实践性主体;
3、从微观上来说,公关从业人员是pR活动的具体实施者。
(一)pR的根本性主体–社会组织
1、组织的定义
2、组织的特点(相对独立性、群体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
3、组织的四要素(共同目的、一定的规范、人财物信息、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4、组织的功能:(静态的、动态的、生态的、精神的)
5、为什么说社会组织是pR的根本性主体
5、为什么说社会组织是pR根本性主体
首先,公关活动是根据组织的需要而开展的;
其次,公关机构是根据社会组织的需要而建立的;
再次,公关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组织的名义而开展的;
最后,丰富多彩的公关活动,是由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运营目标的差异性造成的。
(二)pR机构
1、公共关系部:
a、定义:设立于组织内部、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以贯彻组织公关思想、落实组织公关目标、开展公关活动为基本工作任务的专职机构(与组织有隶属关系)
b、现代组织设置公共关系部的必要性(略)
c、组织设置公关部的原则(因需设置、协调服务、责权一致)
d、公关部的优势与不足
d、公关部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1)、了解和熟悉组织自身及环境,公关策划有针对性;(2)、与组织的利益息息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强;(3)、作为组织的常设机构,能够保证组织公关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不足:(1)、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开展更高层次的公关活动;(2)、公关工作的客观超脱性不强。
2、公共关系公司
a、定义:独立于组织之外,由公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以向其它组织提供公关服务为基本工作内容的有偿服务机构。
b、公关公司的类型(咨询型、顾问型、专业服务型、综合服务型)
c、公关公司的工作原则(遵纪守法、为客户保密、一切为客户着想)
d、公关公司的优势与不足
d、公关公司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1)、客观超脱性强;(2)、公关策划具有权威性;(3)、信息搜集的广泛性与科学性;(4)、公关工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二、不足:(1)、缺乏对组织的深入了解,公关方案针对性不够;(2)、组织公关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
3、公共关系社团:a、定义(略)b、主要工作(召开年会、专业培训、宣传普及)
3、pR从业人员及应具备素质
(1)、pR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a、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常识;b、与公共关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c、开展公关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pR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
a、语言表达能力(口头、书面、非语言);b、社会交际能力;c、组织管理能力;d、自我调控能力;e、随机应变能力;f、开拓创新能力;g、信息搜集能力。
(3)pR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
a、爱岗敬业;b、遵纪守法;c、诚实守信;d、社会效益优先
(4)pR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素质
1、心理素质:自信乐观、热情开放、坦诚相待、不卑不亢。(自信者强、自知者明)
2、行为素质:喜不得意忘形、怒不伤及无辜、哀不失去理智、乐不忘乎所以。(发乎情、止乎礼)
附、公关从业人员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一、腼腆心理与害羞心理
二、自卑心理与猜疑心理
三、封闭心理与遮掩心理
四、倦怠心理与痴呆心理
五、孤僻心理与固执心理
六、虚荣心理与嫉妒心理
七、恐慌心理与急躁心理
(5)、pR人员应具备的礼仪常识
a、见面礼节(致意、称谓、握手、拥抱、介绍、互赠名片)
b、接待礼节(办公室、工作现场、电话)
c、做客礼节
一、做客前的准备:1、充分了解主人的工作、生活、家庭、身体、兴趣、爱好等信息;2、提前预约;3、恰当准备礼品;4、按时赴约;5、注意仪表。
二、做客中的礼节:1、无论门关与否,按门铃或敲门(用力和节奏适中);2、等主人开门引导后入内就坐(忌随意走动、东张西望);3、未经允许,不得吸烟。
三、告辞礼节:1、及时告辞;2、表示谢意;3、谢绝远送、回首致谢。
d、服饰礼仪
1、服装礼仪:着装原则: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五应原则:应时(时代、季节、时辰)、应景(环境)、应事(场合)、应己(性别、年龄、肤色、形体)、应制(制度化、系列化、标准化)–服装的实用功能的弱化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增强。(西服三品牌-登喜路、杰尼亚、阿玛尼对应商界大亨、政府要员、社会名流)
2、饰品礼仪:饰品的种类:戒指、项链、耳环、耳钉、手链、手镯、胸针、发饰、脚链;特殊饰品-鼻环、脐环、指甲环、脚戒指等;另类-刀、剑、骷髅、十字架等。佩戴原则:(符合身份、以少为佳、区分品种、佩戴有方)
附:衣冠禽兽的含义
明代官服—文禽武兽
文官:从一品到九品依次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黄鹂、鹌鹑(8、9)。
武官:从一品到九品依次绣:狮子(1、2)老虎、豹子、熊、彪(6、7)、犀牛、海马。
e、仪容礼仪
仪容是指面貌、容貌,取决于遗传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维护和保养。(面部、肢体、头发、化妆)
—化妆程序:打粉底-画眼线-施眼影-描眉形-上腮红-涂唇彩-喷香水。
—画眼线(上眼线由内向外,下眼线由外向内,上眼线稍长,先粗后细、由浓而淡)
—涂唇彩(先用唇线笔画好唇线确定好唇形-唇线笔颜色略深于唇膏-唇膏可彩可无-最好棕色-男性无色—可改变不理想的唇形,使双唇更加妩媚动人。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的定义:是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利益关系的所有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是pR特有的概念,其内在涵义有三:1、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或目标;2、公众与一定的组织构成某种利益关系;3、公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二、公众的特征:1、同质性(内在利益的一致性);2、多样性(个人、群体、团体、组织);3、可变性(动态性和变化性)。
三、公众的分类
公众的分类有多种形式:
(1)、根据公众不同的功能划分:a、生存性公众(国家机关、政府主管部门、股东、社区、员工、顾客等);b、横向同业公众(同行或竞争对手);c、扩散性公众(传播媒介)。
(2)、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划分:a、首要公众;b、次要公众。
(3)、根据公众与组织有无隶属关系划分:a、内部公众;b、外部公众。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a、逆意公众;b、独立公众;c、顺意公众。
(5)、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划分:a、不受欢迎的公众;b、受欢迎的公众;c、所追求的公众。
四、公众的心理分析
(1)、公众基本的心理特征:a、同质性;b、可变性;c、从众性;d、攀比性。
(2)公众的心理定势:a、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b、近因效应(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志同道合);c、晕轮效应(明星效应);
(3)公众的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
(4)公众的时尚心理与恐慌心理
(5)公众的消费心理:求(廉、实、名、新、习惯)
五、公众的性格分析
1、感情冲动型;2、优柔寡断型;3、沉默寡言型;4、从容不迫型;5、圆滑难缠型;6、自我吹嘘型;7、吹毛求疵型;8、豪爽干练型;9、虚情假意型。
第四章、架起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传播沟通
一、传播的涵义:1、本质上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传递;2、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过程;3、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三要素:信源、信息、信宿。五要素:信源、编码、符号、载体、信宿);4、传播具有符号性(文字、口语、音符、图像、动作表情等)
二、公关传播的定义: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有计划、有目的向公众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双向活动过程。
三、传播的类型:1、自身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
四、传播方式的演变:形体-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五、公关传播的特征及其模式
(一)公关传播的特征:1、以组织为主体;2、侧重于信息和情感的交流;3、以双向沟通为基本原则。
(二)公关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五W”模式(who-what-which-whom-what);2、香农-韦弗模式(信源-信息-发射器-信号-通道-接受到的信号-接收器-信息-信宿);3、德福勒模式(借香农-韦弗模式,增加了反馈);4、“十要素”说(信源-编码-干扰-信息-媒介-译码-信宿-编码-反馈-译码-信源)
六、传播媒介
组织进行传播活动可用的媒介有多种形式:
(一)大众传播媒介
1、印刷类:报纸、杂志、海报、书籍等
2、电子类: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二)组织传播媒介
1、文字类:内部报纸、杂志、宣传栏、黑板报、海报、宣传单等
2、电子类: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录像、录音、幻灯片等
3、会议类:座谈会、讨论会、展览会、展销会等
4、图像标识类:组织本身或产品的视觉标识、商标、照片、品牌、徽记、户外广告、包装等
(三)个体传播媒介:口头、书面、形体
七、组织选择传播媒介的原则
第一、根据传播对象的特点选择媒介(年龄、性别、职业、居住、经济、生活习惯)
第二、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介(理论逻辑性、生动形象性、时效性、情感性、保存价值等)
第三、根据传播目的选择媒介-目的决定手段(分享信息、联络感情、改变态度、引起行为)
第四、根据组织的经济实力选择媒介(性价比)
八、公关传播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积极主动-让公众了解)
2、双向性原则(公众信息的反馈意见)
3、真实性原则(内容真实、途径保真)
4、情感性原则(尊重公众、关注需求)
5、针对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道德性原则(社会责任感、社会效益、公众利益优先)
7、系统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