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课堂上听不懂的是极少的(除非主动不听)。因为听懂一堂课,只需最基本的公式、定理。
因此,绝大部分同学们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记笔记,注意力适当专注。就一定能听懂。以初中物理为例,讲得全是几百年前的知识,智力正常的现代人,不至于听不懂古代人的就懂的东西。
但同学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听懂了,就会做了。其实听懂距离会做,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好多人懒得动笔,自以为是,就这样,初一初二时悄悄拉开了差距。
理科学习中,像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听懂≠会做。
上课听懂的过程,就好像老师是公交车司机,学生是乘客,解一道题,就如同开车载着学生,从荔湾开到增城,怎么走,什么时候拐弯,哪个口儿上桥,怎么绕,什么时候下高速。其实学生需要自己特别动脑子的时候不多!因为老师在一直引导学生前进。
而同学们自己做题的过程,就如同给你一个交通工具,自己开车,再次从荔湾开到增城,甚至难度增大到开到深圳、开到汕头。在只坐一次公交车的前提下,能自己完成任务吗?对了,且还有时间限制,因为考试有时间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行。
所以考试考好和上课听懂是两码事,就像自己开车和自己坐车是两码事儿。在驾校学开车时,听教练说一百遍,也不如自己真正开一遍,感受深。上课像坐车,考试像开车。坐车不记路,自己开车时才记路。
理科中的概念,老师讲完,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但未必能理解透彻。需大量做基础题、中等题,来巩固这些知识。从训练中,加深理解。
比如初二刚学物理时,有的孩子,傻傻的以为概念定理弄懂了就行了。作业也不好好做,错了抄个答案就完事儿。因此,理解的很浅,很快就忘。脑瓜中某种“快速链接”没有建立起来。
有的孩子,听话照做,大量的基础练习完成,脑瓜中的“快速链接”得以建立。例如:一见某条件,就列出公式写出过程。一见某实验,就能想起原理写出步骤。
当考试碰到中档题、难题时,没怎么做题的小孩儿,就在脑海中,建立不起这个“快速链接”来。解难题如同爬六阶梯子,没快速链接的孩子,连梯子的前三阶都爬不过去,后三阶就更是无从谈起。于是感觉:“题好难,想不出来。”而家长会误认为,是不是孩子“笨”?
脑海中有通过基础题建立的“快速链接”,就能迅速,帮孩子,想起难题前的一些步骤。即,难题前的铺垫思路。
完成前面步骤的书写后,脑瓜再检索之前与这种相似的题型。若有,回忆当时这种题型是咋做的?于是一步步推导了出来。
这就是所谓“好学生”的“聪明”。
再难的题,也是由简单题堆砌的。做题不是万能的,但没做题时万万不能的。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高效的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再天才的奥运会冠军,哪个没经历过千锤百炼的训练?中国人这么多,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更不缺的是应试的人才。成千上万想经历中考高考两座龙门的鲤鱼,你不努力自有别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