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用家规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有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家训为人称道。但遗憾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现代家庭对家规家训却提得越来越少了。
什么是家规家训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重家教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中,家起着枢纽性的关键作用。它强化着个体的修身,也筑实了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对家的维护建设及对子弟族众的教育。为“保家亢宗”、子弟的幸福和家族荣耀,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便是家法家训的较早起源。
“传统的家训一般分为文献形式和口头训诫两种。”徐梓说,文献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以规范孩子一生为人处事和居家治生的原则,包括诸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刻苦读书、和睦邻里、勤俭治家、量入为出等内容。在家谱中,有更多形式整齐的这类家训、家规。其中较为人称道的名训有《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另一种则是针对孩子具体行为提出的规训和劝勉,主要为书信形式,比如的《曾国藩家书》。
尊重天性不能没规矩
徐梓介绍说,古代的家规家训主要是针对一个大家族或家庭。传统的大家族不仅人口众多,规模庞大,而且具有政治上的自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我认同特点。很多学者指出,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里较具自主性和充满活力且“无所不能”的一个组织。治家如治国,少不了法律,家族中也离不了家规家训,“国法以治其国,家教以齐其家”。所以从根本上说,我规家训的繁荣根源于传统的家族制度及其特性。而现代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多以小家庭为主,因此对于家规家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