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除了培养编程思维,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还能解决家长的一些担忧,给孩子带来全新的改变。
①编程是一种思维方式
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逻辑清晰、办事干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快,而有些人却说话词不达意,做事颠三倒四,缺少创新能力。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的差距。那些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逐步拆分,再形成有规律的简单步骤的能力,就是编程思维。
所以,学编程的核心,不仅是学计算机语言,而是学一种思维方式。
就像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并不是为了当英语老师或翻译官。同样地,从编程并不是一定要长大后成为程序员或者开发者,除了学习和计算机交流,更多地是学习“编程思维”,以及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编程能力关系着孩子的潜力
但随着影响力的提高,社会竞争的“赛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8年,奥赛高考加分全面取消了,同时各地紧锣密鼓地出台英语“一年两考"的改革方案,甚至江苏省在2018年将英语科目分值下调到120分。
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开始成为K12教育阶段乃至高考招生的新“赛道"。
从政府公开政策上看:在2016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要求要将STEAM教育纳入基础,而在2017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中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更使K12阶段的“编程教育"引起大众关注。
③发布政策大力推广编程教育
从教育视角上看:在2018年取消“奥赛"加分的背景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中,仍然不约而同把“信息学"竞赛成绩作为报名重要的指标。
现在除了浙江将编程纳入高考科目外,像是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将编程列入特招项目。几乎是在一两年内,编程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科目,一下子晋升成为各省市追捧的对象。
目前浙江省已经把编程纳入高考,在涉及设限专业的选考科目里,信息学仅次于物理和化学的占比,远高于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的传统科目;成都市则已经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将编程纳入中学课程标准中;重庆市教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学编程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学要开设编程教育课程,3~6年级累计不少于36课时、阶段累计不少于36课时,各中学至少配备1名编程教育专职教师。
④编程助力孩子直通学校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提中学生联赛之一的信息学奥赛NOIP。
这是一项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奥林匹克竞赛,许多NOIP得奖的孩子因此会被更多中学、外重点大学免试或降分录取。
值得一提的是,与每年参赛人数达的数学竞赛相比,NOIP的竞赛人数每年还不足10万,出口相对宽松,得奖率也比数学高得多,但含金量却丝毫不逊色。每年都有不少得奖的孩子获得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众多学校的保送资格。
回想我们当年学习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乃至数学和英语,却很少能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使用到,但编程,完全可以发展成为让孩子们受益一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