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在的研究所得,我们介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一、遗传因素
下列一些多动症发病的事实说明本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1.单卵双胎中两个孩子同时患病的机会明显的比双卵双胎者高,因为家庭环境相同,所以其差异我们只能用遗传来解释。
2.领养的子女中,其发病情况与其原家庭子女的发病数有关,而与领养者的家庭中的关系不甚密切。就像人的“本性难改”一样,有的孩子即使养父母的环境非常好,因为本身继承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基因,还是发生了本病。
3.家长,尤其父亲幼时也有类似病史者较多,看来,在这一疾病的问题上,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哟。但不应该责怪谁,谁也不应该受责怪,这是天意弄人嘛,我们只有抖擞精神,与“天”作战,它,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是有益处的。
本病的遗传学研究正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这是一个比较令大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研究均提示本病的发生有肯定的遗传倾向,遗传度0.65~0.90,平均0.75。多数意见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的某些基因如多巴胺D4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肾上腺素α2。受体基因与小儿多动症存在关联,一些儿茶酚胺类代谢酶基因可能与小儿多动症关联和(或)连锁,并认为它们可能是小儿多动症的易感因素,但结果尚有待重复。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解剖据研究发现,右侧大脑半球解剖上有局限性改变。通过改良的磁共振检查,测定小儿多动症患儿右前脑的宽度与正常儿童相比为短;右额区的大小与左侧相似或略小,与正常者恰巧相反。以上结果与对阅读困难者测得的结果一致。胼胝体的膝、压部及压部前的部位在小儿多动症组均比对照组小,而该处的神经纤维与大脑皮层对行为调节的部位如运动前区、额前区有关。
2.生理吸入氙后,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间接测量脑血流量,发现小儿多动症小儿在纹状体及脑室周围的后部血流量明显的减少,而在原始的感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