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现存305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 《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
《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名篇《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