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意识的特点有:对和实物比较相似的形象更加感兴趣,真实感强的事物也更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容易被外在特征吸引,比如特殊的形状和鲜艳的颜色。
如何提高幼儿审美意识:
1、引导孩子发现美
日常生活中,自然和艺术品包含着各种美丽的事物和现象。它们常被用来引导幼儿发现美,使幼儿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是培养幼儿的先决条件。自然是人类艺术的源泉,自然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和现象。
2、要注意培养宝宝形成美的观念
对宝宝进行审美教育,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形成美的观念,使他们能够以内心积淀的美的知识、美的标准,美的观念去评价、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美和丑。所以审美教育不能满足于宝宝能够在成人的指点下简单地分清美丑,还要使之升华为美的观念。推而广之,扩大审美的范围和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注意联系孩子的生活、思想的实际
强调劳动创造美的观念。因为审美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各种心理因素共同协调着这一过程,这决定了多层次审美教育的多角度性,也使审美教育更加困难。为此,儿童的审美教育不应过于好高骛远,而必须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和思想现实,充分利用一些实际问题来解决。
幼儿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发展具有情绪性、肤浅性、行动性、灵性等特点。美本身具有感染性,幼儿通常从人和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角度,来判断人和事物的美与丑。在幼儿眼中喜爱的、能满足需要的人和事物都是美的。幼儿的审美感知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幼儿对表面的、简单的形式容易感受,而对内在美、复杂的形式美的把握,则要在幼儿末期才开始发展。美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而幼儿一般通过感知、交往和操作活动获得美感。受自我中心倾向的影响,幼儿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意志附加在他所感知的审美对象上。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2、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