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在浦口区,具体地址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江苏有11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农业资源与环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美术学、环境设计、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水利科学与工程、气象技术与工程、大气科学、翻译等专业。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哪个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在浦口区,具体地址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该校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 南京大学 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600余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龙山书院(大类培养)、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00多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8人、国家特聘专家15人、*领军人才3人、“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2人、其他“四青”人才20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等600多人次。现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8个,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88.74%,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60.22%。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30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中外电子图书206万种,电子期刊51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25%、升学率达33.23%。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6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是为了服务于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六合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以上内容参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简介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址在 江苏 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 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 理工 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 艺术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1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育9个学科领域,设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知源、中科三清、华风、中国电科院、太极计算机、旗云中天、富景天策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无锡、苏州、南京和 安徽 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 研究生 院。与江北新区正式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天长市签署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中国气象谷实体建设全面启动,开启“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新征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南京盘城镇宁六路街道。
该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