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研

谁的文凭“失灵”了?“慢就业族”反复考研找前途

发布时间: 2022-12-30 23:01:40

谁的文凭“失灵”了?“慢就业族”反复考研找前途

南都讯 “我真的想通过考研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12月24日,去年已大学毕业的雪萍二度踏入研究生考试考场,期冀通过考研改变现有处境,“再进社会应该能更顺一点”。

雪萍身上的标签很多,比如农村大学生、“二本学生”“慢就业族”……即便广东一二本批次已退出历史舞台6年,但“二本学生”这一根植于社会舆论中的标签,依然带给她苦恼与不甘:每当她回过头看以前走过的坑坑洼洼之路,感觉“都是因为学历不够好”;读书没有改变命运是因为书读得还“不够多”,“普通二本满街都是,考得够好、读到研究生博士阶段自然可以改变命运”。

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冯雨奂看来,“慢就业”的现实表征通常是毕业生未能实现满意就业而作出的现实应对。“他们选择延缓就业,通过增加文化资本(如考研、考证)或转换竞争赛道(如考公、创业)的方式,试图冲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壁垒,进入更为高端的劳动力市场之中。”

日前,由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举行,冯雨奂带来《地方高校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现实表征、内在成因及对策研究》主题分享。

该研究主要基于对珠三角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田野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分别访谈了10余名“慢就业”毕业生群体。雪萍,便是其中之一。

期望通过考研“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农村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觉得知识改变命运说得没错,很符合现在这个社会。”再度走进研考考场,雪萍早已将她的本科专业(管理类)抛之弃之,目标仍然是国内一所知名的师范类院校的师范专业,以期看到更大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

何以如此执着于改变命运呢?“我从小村庄出来,第一个世界就是大学所在的城市。我已经感受到和曾经很不一样的世界了。”雪萍出生在粤东农村,在教育资源和家庭各种困境的压力下,村里孩子的教育机会往往十分有限。她很庆幸自己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读了大学,但也还是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感受到本科文凭的“不够用”。

日前,在广州东山口地铁站F出口核酸小屋,有考生佩戴面罩排队测核酸。

她的第一份兼职工作是健身房销售人员,站在豪华小区内被无数次无视或被当成骗子,却又必须一次次迈前去,满脸堆笑地递出传单;她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学校组织下做银行柜台人员,实习的内容并未接触到银行内部的核心业务,而是一些“在大堂跑来跑去的”简单操作工作;在找工作期间,她看上的单位通常不招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从事电商客服或运营助理,“这些工作可替代性非常高”……

尽管去年考研未能如愿“上岸”,雪萍依旧期冀通过考研改变现有处境,“再进社会应该能更顺一点”。对她而言,现在只有考研这个终极目标是明确的,其他事情,她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划。

和其他受访毕业生一样,她签署短期劳动合同或填写“灵活方式就业证明表”以应付学校的就业统计,但未签署正式劳动合同,仍保留着应届生身份。

“我会担心钱的问题,我今天又接了一个家教,现在小初高各一个,还有一份饭堂的小兼职。是很困难,我真的想通过考研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雪萍说道。

反复备考者占据“慢就业族”主体

考公亦是“上岸”途径

“在行业普遍的学历标准下,文凭日益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其价值的高低之分,影响着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分配。”冯雨奂告诉记者,如今新生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在专业上精进和深造,或者重新选择学习和研究方向,还有人把考研当作重洗学历“出身”的手段。随着备考次数的增加,一些学生屡败屡战,反复备考者逐渐占据了“慢就业”群体的主体。

相较于考研,冯雨奂在研究中还发现,对于部分毕业生而言,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是更具“性价比”的去向,也是“慢就业”的一大构成之一。

人们在付费自习室内学习。

与雪萍同在一个学校的诚志说道:“每年毕业竞争都很激烈……像我们这种二本学生在面对双一流(大学生),就在相对比较公平的考场跟人竞争,比如考公。”

冯雨奂表示,“上岸”的不确定性使得备考学生倍感焦虑: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青睐体制内的工作,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没有上岸之前,我们就好像在大海里拼命挣扎的鱼,像一叶漂泊的孤舟,有比较迷茫、黑暗的时刻,特别渴望岸上稳定、安逸的生活,向往岸上的风光。”另一名受访者如是说道。

冯雨奂发现,尽管“慢就业族”的共同特征是就业时间的延迟,他们的毕业去向却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还有部分学生在综合评估后,不再将专业方向作为自身的职业方向,而是寻求与现实社会的其它结合点,投身市场大潮,尝试创业。由于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他们通常居住在高校附近,共享高校资源,开拓学生市场,减少社会融入成本。

“慢就业”体现不愿“将就”的求职心态

文凭“失灵”引发更多焦虑

透过现象看本质。

究其缘由,冯雨奂告诉记者,“慢就业”现象的背后,往往是不愿“将就”的求职心态,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出了普通大学文凭及其所代表的专业知识在求职市场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失灵”。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将大学文凭及技能、惯习在职场中有效“兑现”,因而选择“慢就业”。

为减少住所距离远、出行早高峰等因素给考试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少考生倾向于在考场周边提前预订酒店,带动了“考研房”需求的快速上升,“考研房”搜索热度周环比增长超300%。

据她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供求数量与供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导致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实现有效而充分的就业,进而进入“慢就业”轨道。从数量上看,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毕业生规模化增长的速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逐渐失去优势,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逐渐下降,这种金字塔形成的等级结构,吸引着学子们追求更高的学历,以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应对就业竞争,或用本科文凭换取一张公务员考试的“准考证”,同名校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成一场相对公平的比赛。

学校定位的偏差使部分专业脱离当地社会的客观需要,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同,导致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实务型人才,而部分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上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得市场需求较大的职业出现缺口,学生却不得不转而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考研”“考公”的赛道之中。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其就业策略与观念的转变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高考以前的教育形式很大程度上围绕成绩展开,而职场社会的考察内容都更加综合化与多元化,部分学生的求职策略呈现出“按部就班”的特征,并未适应这种多元变化。此外,有考研意向的受访者大多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提升学历层次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获得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成为稳定高薪的工作者,并在不同程度地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对就业岗位的期待,对工作价值、意义和创新的追求与职场中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并不契合,未能使他们建立对现有工作世界中规范与秩序的内在认同,“甘愿”延缓就业。

明年在粤就业大学毕业生将超120万

“慢就业”风险应重视

“从大学到职场,普通大学文凭的‘敲门砖’遭遇贬值,在此背景下,‘慢就业’成为了一种‘无奈选择’,背后是学子们暂时无法实现的梦想。”冯雨奂表示,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个体消极被动的逃避,这忽视制度和文化背景对个体造成的限制,也消解学生主体性与内心的真实状态。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召开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召开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3年广东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高职扩招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比2022年增加25.5万人,增幅达35.6%,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2023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历史新高。

毫无疑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慢就业”可能造成的就业风险,冯雨奂希望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提高就业整体质量;优化大学毕业生供给结构,增加就业针对性;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雪萍、诚志均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注:主要内容来源于冯雨奂的论文《地方高校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现实表征、内在成因及对策研究》

温馨提示:
本文【谁的文凭“失灵”了?“慢就业族”反复考研找前途】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