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高考

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 2022-12-31 22:02:31

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南财经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https://jwc.swufe.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内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先后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成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之初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的四所财经高校之一。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 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历经江流潮涌的时代变迁,西南财经大学 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栉风沐雨、奋进超越,培育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奠定了“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的学术底蕴,培养了“治国兴邦、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才,铸就了“兴学报国、民族担当”的历史丰碑。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设有27个学院(中心)等教学单位,35个本科专业,其中8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1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4700余人,硕士研究生5700余人,博士研究生7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国家金融、经济、管理等部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考研及出国深造率保持在40%左右,17万余名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和精品期刊;创办国内首本金融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并被ESCI收录;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发展战略引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社会学、法学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工商管理通过EQUIS和中国高质量MBA双认证;中国大陆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相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批中宣部首批“全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智库”和“西部财经智库”。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教职工2039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教授300余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31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300余人,特聘海外院长7人,形成了海内外人才的“群聚效应”。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1人,其中“*”18人,“”8人,“*”3人,“杰青”“优青”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

学校深入实施深度开放战略,高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全英文专业,培养设立学生出国(境)奖学金和“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奖学金。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美国道富银行共创共建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建有2所孔子学院及四川首家“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品牌项目Discover SWUFE暑期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做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格致诚正、经世济民。当前,学校发展正处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并以此引领带动学校全面创新发展的历史新跨越中,全体西财人坚定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扎根中国大地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南财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西南财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西南财经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https://jwc.swufe.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总占地2300余亩。光华铁树穿越年轮时光感受历史缅怀先贤,巍巍钟楼傲然屹立感受青春与未来对话,这里古今融通、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西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这是建国初期国家按大区布局的四所本科财经院校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学府;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 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90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和社会声誉。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格致诚正,兴学报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经世济民,励精图强,在国家经济腾飞中写下了隽永篇章。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800人,博士研究生900余人,长期留学生7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16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创办国内首本金融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图书馆馆藏文献200余万册,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校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坚持人才为本、学术为魂,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教授290余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28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260余人,特聘海外院长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3人、“”7人、“杰青”“优青”4人、“*”18人。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协同创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获批建设“全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加强中国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以及西财智库等科研机构建设,拓宽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招收培养留学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目前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有2所孔子学院。品牌项目Discover SWUFE暑期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光华讲坛影响力提升,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作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一所大学的发展,悠远而漫长。90余年的历史长卷,展现的是厚重的文化,思想的光芒;是英才辈出,群贤荟萃;是艰难求索,成就斐然。鉴往知来,登高临远,全体西财人信心满满,永葆大学理想,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必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定力、更优作风,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任务,着力在特色化、高水平、研究型上下功夫,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

突出行业特点,抓住机遇,走创新强化师资之路 学院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发展步骤,紧紧依靠财政系统的行业优势,实施校园置换和整体搬迁,创新性地走出了适合学院发展的道路。方向明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按照国家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办学要求,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学院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产教结合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职教特色,坚持“面向财税、面向企业、适应市场,培养服务经济建设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财经管理人才”的办学方针;以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知识能力定位;以“专业知识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智能性、毕业去向的广泛性、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为培养特征;以“三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以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手段;针对财经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建设,配备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和设施,逐步形成“教师有特技、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特色。
学院从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进行班子建设,积极进行发展的整体规划。
(一)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全面提高班子素质 学院以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为根本,积极开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讲奉献”的活动,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全面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以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重点,制定和坚持实施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四真要求”,确保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民主团结,班子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院落实党内生活制度。通过制定和落实《学校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使党内生活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和落实了班子议事制度。对班子集体议事的规程、范围等进行了规范,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
(三)勤政为民,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计划,开拓专业建设新领域,构建、完善各专业实践 教学模式;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后勤管理,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学效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办学需要;努力进行新校园的建设工作。敢为先 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中专学校——四川省财政学校。几十年来,在学校几代人长期、艰苦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下,学校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早在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就曾对学校的升格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规划,并上报国家教委,但由于校园占地面积小和国家大的政策调整而未能实现。90年代以来,省财政厅就学校改建成高职学院的设想曾与省教育厅进行过多次磋商,试图通过独立设置高职学院或与西南财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合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校园占地面积狭小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归属等问题而未能实现。2005年,省财政厅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思路,寻找出通过校园置换的方式对省财校实施整体搬迁,为学校的发展应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
学校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在龙泉区政府的支持下,征地515亩用于新校园建设,彻底解决了长期因校园占地面积小而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为保证学校建设,成立了由厅党组书记、厅长任组长,分管副厅长合和成都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厅机关相关处室及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校搬迁建设和申办高职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学校搬迁建设和申办高职的工作。2005年5月,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在省发改委申请立项,8月初,省发改委报经省政府批准,学校迁建工程项目正式立项。8月中旬,学校就土地依法改变用途并公开处置变现返还作新校址建设资金的问题向省政府做了请示,省国土资源厅对该请示提出处置意见。9月,学校就现有土地公开处置变现的方式向省政府提出报告,经省政府同意批转至成都市,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1月,省政府批准在省财校基础上申报建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学院的迁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历程。学院首先面临的是原校园住户与新校园农民的搬迁问题。由于涉及到的住户较多,学校需要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其次是要积极对新校园的建设项目进行设计、招标,使新的建设项目尽快上马,以解决学校的搬迁。再次是由于原校园的拆迁时间紧,迫使新校园的工期建设较紧,对学校以及施工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学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学院关于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学大楼一期工程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学院搬迁后的首期用房。
建设后的学院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总建筑面积15.79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达3.22亿元。其中包括办公楼、艺体馆各8000平方米,教学楼20000平方米,电教综合楼13000平方米,实验实训楼、图书馆和食堂各10000平方米,学生宿舍39000平方米,培训中心7500平方米,等等。厚载德 学校升格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升格前的学校教师情况是:教师123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外聘专家学者1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13人,占专任教师的100%,研究生12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35人;高级职称37人,占专任教师的33%,讲师36人,占专任教师的32%;“双师型”教师22人,占专任教师的20%。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院发展的需要和标准。 鉴于学院师资队伍学历偏低,高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状况,学院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拉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快步发展。
(一)学院制定教师继续学习与进修奖励办法
制定了《教师进修奖励办法》,从报考资格、学习期间的待遇以及学习后的奖励等方面对教师的学习进修进行规范和鼓励,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制定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每年派出一部分教师参加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基地或学生实训基地的活动,让教师的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更为贴近,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学院实行教师教学督导制
从督导的形式、方式及督导的范围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和工作,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力的督促,使学院的教学常规管理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学院采取有利措施提高教师待遇
学院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工作以及进修情况,对教师的课时津贴进行了调整,较好地激发了教师学习提高的动力与兴趣,教学质量得到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鼓励和奖励措施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针对对象上具有极大的公开与公平性。
学院教师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院现有教师151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外聘专家学者23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8人,占专任教师的100%,研究生28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35人;高级职称48人,占专任教师的37%,讲师27人,占专任教师的21%;“双师型”教师58人,占专任教师的45%。
专业重构科研支撑学生管理创特色品牌
学院围绕教学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撑,加强专业开发,围绕学生需要,开创特色管理,走和谐教育之路。讲实效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建设工作,升格后,学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了新的论证,调整了教学计划,在学分制建设与实施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围绕专业建设,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源质量的实际情况,对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2003年秋季学期构建了学分制教学计划,2006年秋季学期又按省教育厅要求构建了我院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指导性培养方案,现行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坚持“五质”教育
合格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因此,新教学计划贯穿了素质教学的人才观,正确处理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宽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加强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起了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2.充分体现总体优化和结构优化原则
第一、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文化基础、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摒弃过去单纯追求单门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太细、简单拼凑的状况,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避免了课程重复。
第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径,精讲细讲,减少一部分课内课时,加强课外实习和指导,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三、兼顾“近期”与“长期”的关系。教学计划具有相对稳定性,学院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添加新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3.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匠型”人才培养
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理论课强调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业实践课程强调动手能力,二者按“1:1”的比例分配课时,我校实践性教学比例达总课时的50%;专业方向选修课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实训中心,以现代技术和方法武装实验室,为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研讨,积极稳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2003年秋季学期,原四川省财政学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的前身)全面实施了学分制改革,经过几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我院在以弹性学制、选课(师)制、导师制、辅修制、奖励学分制等制度建设及运行效果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
1.学分制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及改革目标
学院以学分制教学改革为动力和创新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应用为宗旨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院企结合培养为途径,以高水平的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现代化实验实训条件为保障,全面设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方案。
总目标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合行业岗位特点要求的以弹性学制、选课(师)制、导师制、辅修制、奖励学分制等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适应学生与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财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学分制教学改革活动的试点
学院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院高度重视,有力领导下;开展专题性的学分制研究与培训活动,共开展各种研究活动50多次;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2007年春季学期全院共开设178门课程,开出任选、限选课程数62门,选修课程占课程总数的30%;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在课程开发及安排上各司其职,在考核上分层次进行;完善相应配套的收入分配政策,制定较为科学的分配改革方案。
3.学院学分制改革的特色
我院学分制改革在借鉴和学习学分制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学分奖励的办法》,对学分奖励的范围,奖励的用途及奖励学分的互认等进行了创新;制定了《关于导师的考核办法》,规范了导师的行为;制定了学院《关于学生重修的管理办法》提出并实施了组班重修、插班重修和自主重修(通过邮件、网络等方式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以完成学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学分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分重修的比例从试行初的18.7%下降到10%以下,有1000多人次学生因获社会职业证书而获课程免修,学院选修课的开除率逐年增加,学生的个性与技能得到极大发展与提高。求进取 学院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在原有基础上,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创新办法,提升档次,建立了财经学院的科研特色。
(一)健全制度,规范行为,走制度创新之路
学院在由中职升格为高职后,面对着很多困境。首先是学校及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工作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其次,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和条件支撑。第三,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承认,得到应有的奖励与鼓励。由此导致学院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学院科研工作起点低。
本着“科研导向,科研服务”的原则,学院领导和科研处在认真总结过去科研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服务学院工作全局”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关于学术论文的管理办法》、《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以及《教材及教学资料编写和使用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制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了学院科研工作的行为,保证了学院科研工作的有序性。
为保证立项课题开展的科学高效,科研处还进一步规范了立项及研究工作的流程及规则。比如,校本教材的立项制度,课题立项承诺书的制定及填写要求;项目负责人工作职责等等。通过规范科研工作立项及研究工作的流程、规则,加强对我学院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保证教育科研成果的完成和科研立项课题的质量。
修改后的科研管理制度具有切合我院起步低的实际,在制度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成果的奖励力度与幅度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发挥优势,项目带动,走特色发展之路
1.发挥教材编写的优势,加大教材的创新与开发力度。
学院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发挥教材编写优势,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引导下,在科研处的努力工作下,学院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建立和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积极收集编写出版信息,并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向上述出版社推荐优秀教师。主编,有10多人次担任副主编,有30多人次担任参编,已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0多本。为我院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以项目研究为契机,提升科研工作的层次与质量。
学院积极与省教育厅、省教科所进行联系、沟通,主动争取参与省教育厅、省教科所,以及教育部、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的各项重大科研活动,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信誉度,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科研信息资源。学院先后完成了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及制度创新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总课题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已出版成专著。2006年度学院有1项课题被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有4项课题在被省教育厅立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第三批立项名单,12项课题被学院学术委员会列为院级课题。
3.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与省、市有关学术团体的学术教研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学术团体,主动向其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成果。共有30多人次在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共有50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学会的奖励,教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交流平台。
此外,为提高学院的教育科研水平与质量,学院还在省内聘请了3名著名学术专家作为学院科研咨询专家,指导学院的科研立项与研究工作。
学院对科研工作重视的转变及教师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积极性的提高,使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管理呈现有序化。学院教师得到了积极的成长,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成长为了教育科研型教师。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职称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勤耕耘 教育的最终产品就是学生,而学生是否成材与学校的学生管理紧密相关,学生管理在学院的发展中显得甚为重要。学院在继承财政学校四十多年来学生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前提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学院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我院学生管理的特色:以人为本,刚柔并进,自我发展,和谐教育。
(一)以人为本,学生中心,强化科学管理
学院党委与行政历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学生中心,作好服务管理的工作。
1.突出学习中心,提供条件服务管理。
学院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期间的重要任务来抓,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在学生在校的学习期间,通过讨论、报告及学生谈学习感受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接触社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革方法。
2.突出德育首位,塑造健全人格。
学院狠抓智育,突出德育,实行德育优先。学院以班团活动为主阵地,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主题教育,开展了大学生法律常识宣传、公民道德纲要宣传贯彻签名仪式、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社团为纽带,开展素质特长教育。学院组织了《篮球协会》、《读书协会》、《电脑协会》、《书法协会》和《窗文学社》等20多个社团,有近1000人参加了社团组织,并积极开展了活动,学生特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有效工作为抓手,积极进行学生心理教育,消除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培养健全的人格。
3.整合教育力量,辐射、聚焦学院教育功能。
学院积极与社区和学生实习基地进行联系,让学生在与社区的调查中,在对实习基地的参观中,积极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与成功人士的交谈中,学习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刚柔并进,制度优先,实施人性化管理
学院升格以来,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要求,通过建立完善适合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制度管理与人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人性化管理的特点,进一步强化学院学生管理质量和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结合学院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一是常规管理制度:校园管理、课堂纪律、卫生评比、仪容仪表、集会管理等。二是奖惩管理制度:奖惩种类、奖惩程序、奖惩办法、目标考核等。三是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安全、宿舍卫生、公物管理、节水节电、检查评比等。四是安全管理制度。五是学生礼仪制度,校园文明建设。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我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出:
1.突出了管理的全方位性。
学院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学院由教育理念而建立了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在制定管理制度中,立足全面,突出具体,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层管理与分类负责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管理体系。
2.突出了管理的高效性。
学院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学这个中心,将凡是影响教育教学因素的内容都纳入管理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实现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3.突出纠正与预防的功能性。
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4.强化了监督机制。
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尊重个性,创设发展空间,注重自我管理
学院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积极为学生发展创设发展空间,实施自我管理。
学院的自我管理包括:
1.学生入学教育实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我院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实行专业教育及学校的各项制度教育,学生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以及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景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学习、职业等的发展方向做出一种宏观的规划。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实施自我管理的起点。
2.通过社团建设,加强干部培养,实行学生自治。
学生自我管理的另一方面是学院通过社团建设,将各层次的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又得到管理的归属感。学院在组织社团的同时,积极加强社团干部的培养,从干部素质的提高上来提高学生社团管理的质量,有效实施学生的自治。
3.通过组织建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与发展。
学院从大的各类协会出发,积极开展了对各班进行建立学习小组的活动,这种学习小组既有补差的,同时也有因兴趣而发展起来的特长小组。学习小组的活动是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工作,学生通过过程的自我管理,在相互学习中得到了自我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
4.实施公寓自治管理体制。
通过学院的公寓管理,学生成立了学生公寓管理自治委员会,由老师领头,部分学生干部、各班宿管委员和部分寝室室长为组成成员,对学生寝室实行自治管理。他们的工作包括了晚上突击检查、听取、收集学生中的生活问题、处理学生生活中的有关事宜并积极向学校做出汇报等。公寓自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制度优先,自我管理”的理念,取得较明显的育人成效。近两年来,在省市两级的大中专学生“一专多能”竞赛活动中,先后涌现出8名职业能手,共有150余名学生获得“三好”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2005年学院篮球队在中南、西南十城市职业学院联赛中取得男子四名的好成绩;学院合唱团、舞蹈队在成都地区职业院校声乐舞蹈大赛中双双获得第一名;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成都市武侯区先进服务队;学院“窗”文学社成员周丹丹同学的《朱德元帅故乡闪耀着一颗星》征文在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奖赛中获得大学组铜奖;2006年学院ERP社团代表队陈世千、邓燕、都灵等六位同学在全国ERP竞赛中,以西南地区第一名成绩进军北京总决赛,荣获全国第一名金奖。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如何!!?

现在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已经从刚转大专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了,虽然是大专,但是收分挺高的,我们这一届文科收分401,理科收分393,。学院以会计专业为王牌专业,421以上才能进这个专业,学校不是很大,因为在郊区,环境挺好,但周围的小吃就没有其他的学校多了。学校最棒的就是宿舍条件,在整个四川省都是数一数二的。女生居多,活动也多,营销专业的活动也丰富,在糖酒会期间学校还给那个专业的学生放一个星期的假。总的来说,学校的管理很严,大学想玩的同学就得考虑一下了。这个学校对于高考失利的同学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差本科线40-50左右!除了会计还有税务,审计,会计电算化,营销都还可以
会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准则体系及财经法规,具备较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经济指标分析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分岗理论与实务操作、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政与金融、统计学基础、国家税收、审计基础、经济法、会计报表分析利用及岗位实训、综合实训、实账实训、就业指导等。
可获取的证书:大学计算机等级证、大学英语三级、四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会计电算化证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代理记账公司从事会计、审计及与之有关的经济管理工作,就业渠道宽泛。
所有进档考生的录取专业将从高分到低分,依照专业志愿顺序,择优录取。当考生的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考生服从专业调剂,我院将根据考生成绩调剂到相应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
1 要上早晚自习,要检查。
2 学习期间不得随意进出校门,有监控器专门拍摄。教室也安装有。
3 目前寝室还无网络。
4 王牌专业,会计,会计收分在一专线左右,会底一些,注意,我说的是会计收分。
5 大一每天6节正课,大一之后,每天最少4节。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近70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广东重点线是637,财大录取线是678
2007年广东财大录取线是558
2008年广东文科重点线是570,财大录取线是578
2008年广东文科重点线是564,财大录取线是583

西南财经大学的三个王牌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的三个王牌专业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是西南财经大学名副其实的“王牌专业”,在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在对全国上下各大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进行评定时,应用经济学专业被评为“世界一流学科”以及“A-”类学科专业。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的名字中体现的,西南财经大学的学子们的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不论是学习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子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大概率都是经济类相关的公司。

工商管理专业和理论经济学专业,分别被国家相关部委评定为“A-”类学科专业和“B+”类学科专业。除去上述国家级的重点类学科专业以外,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专业中还包含了众多省级的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学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中欧商校联盟创始会员。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西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为成华大学。1952至1953年,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先后并入西南地区16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

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划转教育部管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哪个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纸质文献178万余册;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
而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是大专 当然没有可比性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新生开学入学须知指南和报到时间

西南财经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
天府之国,钟灵毓秀;巴山蜀水,俊采星驰。学校坐落在成都平原,携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
学校始于1925年创建的上海光华大学。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脱离该校,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由上海内迁成都,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或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至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先后汇聚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 西南财经大学 。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划转教育部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黄浦浣花,薪火传承。西南财经大学 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格致诚正,兴学报国,形成了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经世济民,励精图强,在国家经济腾飞中写下了隽永篇章。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800余人,博士研究生900余人。长期留学生700余人。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33个本科专业,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为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图书馆馆藏文献200余万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
学校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5万多名校友中有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学校大力推进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学科的培育,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金融行业影响力是学校的显著标志。走特色发展之路,建好财经大学,彰显金融特色,着力构建大金融学科群,着力建设中国西部财经智库,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学聚大师,大师铸大器。在学校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胡适、周有光、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谢霖、陈豹隐等大师曾于此著述立言;彭迪先、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王叔云、刘诗白、曾康霖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传道授业。近年来,学校以“普天之下是我的领地,世界学者是我的知音”的气度和胸怀,以超常规举措面向全球广揽英才,引进全职海归博士210余名,特聘海外院长9名,特聘讲座教授和课程教授200余名,形成了海外人才的“群聚效应”。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80余人,有教授250余人、副教授490余人,博士生导师260余人。
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近年来,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构建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实施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光华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和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行动计划;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以新机制组建四大学科特区;大力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人事及分配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坚持走开放和国际化之路。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平台。引进“海外名师”和“高层次文教专家”等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携手全球行业巨头,建立与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AVIVA)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日本冈三证券(OkasanSecurities)共建“金融实验室”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并与花旗银行(Citibank)、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澳新银行(ANZBank)、高盛集团(GoldmanSachs)、三井住友海上保险(MitsuiSumitomoInsurance)、住友商事(Sumitomo)等进行合作。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Mundell),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莱因哈德施尔顿(ReinhatdSelten),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先后到访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西财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虽经风雨,但坚定执着、勇敢前行。在这个机遇无限、跨越发展、高度竞争的时代,西财人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发扬“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弘扬优良传统,永葆大学理想,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携手同心,砥砺奋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有着优秀的大学文化传承,历史积淀深厚。其前身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迁成都。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四川财经学院”。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温馨提示:
本文【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