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2016年软件工程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310分,英语、政治45分,专业课一、二70分。
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东大先后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7年,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387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获得国家专利1499项,其中发明专利1127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
学校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
东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如下:
哲学类330,经济学360,法学350,体育学320,外国语言文学360,理学320,工学310,工学照顾学科290,管理学355分,公共管理360,艺术学350,应用统计360,体育320,翻译360,艺术350块g220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220分。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或“统考”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所录取学历类型为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硕士研究生招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均采用相同考试科目和同等分数线选拔录取。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加入全国统考的学校全国统一命题)。选拔要求因层次、地域、学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考研国家线划定分为A、B类,其中一区实行A类线,二区实行B类线。一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
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5日至27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10月5日至25日,考生可登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平台”进行网上正式报名,报名时间为每天9:00—22:00。
东北大学考研分数线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要说起东北大学,那可真是一所颇有年头的老院校了。这是一所始建于1923年的院校,该校与我们熟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有着极深的渊源,其曾经担任这所院校的校长。
这所院校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前进。在祖国发展的道路上,东北大学留下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成绩。我国的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这些历史中的荣光,是该校为国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他们建设学校的足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所院校有着出色的学科建设水准。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些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东北大学的学科到底有多么的强。
而要论及科研,该校也是不在话下。各类科技项目665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14项,国家专利3824项,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22559篇,数字是不会说谎的,如此惊人的数目,代表的是东北大学在科研方面的累累硕果。
东北大学自动化考研分数线为607分。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确定的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
入选的国家级科教类项目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17年9月,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辽宁省沈阳市,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2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