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一、《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三、《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以下为一些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夜深 / 寒食夜》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念奴娇·春情》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我补充几点吧,毕竟是教育下一代人。这样的诗句,提问者应该很容易理解意思。只是几个典故或者容易误解的地方说一下吧,如果需要翻译,我可以翻译下。
1、丹心是指忠心,直译就是红色的心。后世很多人都有用到。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割肉的典故,是介子推和晋文公重耳出逃白狄时的事情。请参考
/view/2852.htm
/view/19414.htm
如果是给你妹妹讲的话,晋文公出逃过程中会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讲讲。推荐关于介子推的那首童谣,“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柳下二字,我查了下,介子推与柳下惠和盗跖并无交集,可认为是晋文公烧山时不幸将介子推烧死在柳树下了。其实至今我也没明白晋文公执政之后,为什么介子推要隐于绵山。有可能是想逃离乱世吧,所谓的“不言禄”。但为什么晋文公要烧死他,这个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其实晋文公可以不烧山的,一座山,数十万的士卒去找你觉得需要时间吗?
3、诗中三处”清明“,第一个理解为清正廉明是可以的。其后两个中,理应有一个是指清明节的。因为清明节的原型就是为祭拜介子推而出现的寒食节。我认为可以两个都理解为清明节,表示国泰民安每一年。也可以理解为两个都是清正廉明,但这样就失去了”清明'二字的韵味了。
最后,这首诗显然是后世人附会的,说是介子推写的就错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