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齐世家》上说鲁桓公是怎么死的:病和饥饿致死
初,齐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桓公与管仲属孝公於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於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於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
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那是谥号
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
作品原文
南山 南山崔崔⑴,雄狐绥绥⑵。鲁道有荡⑶,齐子由归⑷。既曰归止⑸,曷又怀止⑹? 葛屦五两⑺,冠緌双止⑻。鲁道有荡,齐子庸止⑼。既曰庸止,曷又从止⑽? 蓺麻如之何⑾?衡从其亩⑿。取妻如之何⒀?必告父母⒁。既曰告止,曷又鞫止⒂? 析薪如之何⒃?匪斧不克⒄。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⒅?[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⑵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⑶有荡:即荡荡,平坦状。⑷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⑸止:语气词,无义。⑹怀:怀念。一说来。⑺屦(jù 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⑻緌(ruí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⑼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⑽从:相从。⑾蓺(yì 异):即“艺”,种植。⑿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⒀取:通“娶”。⒁告:一说告于祖庙。⒂鞫(jú 菊):穷,放任无束。⒃析薪:砍柴。⒄匪:通“非”。克:能、成功。⒅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鲁国大道平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大麻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逸周书·谥法解》中有: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但是春秋战国的谥号真的是乱来,大国的还好效果的谥号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而且鲁桓公这个人弑杀兄长自立为君。
鲁桓公,名轨,是鲁惠公的儿子,他的生母仲子原是惠公的宠妾;自元妃死后,改立为夫人,轨因此被立为世子。惠公薨时,轨年幼不能执政。群臣共议以年长庶子息姑为君,就是鲁隐公。当时另一位鲁公子名翚,字羽父,为人奸险毒狠,诡计多端,为求太宰职位,对隐公说:“主公已继位为国君,国人悦服,将来还可传位给子孙,现在轨年龄已大,恐对主公不利,臣愿设计杀害,为主公除掉隐忧。”隐公立刻制止他:“你怎可说这种狂话呢?轨是世子,应当继承君位,先君驾薨,因他年幼,我不过暂时摄政而已,现在我已派人在菟裘(山东泗水县北)建筑宫室,准备迁让养老,不久就传位给轨了。”羽父羞恼自己诡计不能得逞,又怕轨知道,对自己不利,于是连夜去见世子轨,反说:“主公见你年已长大,恐来争位,特召我入宫,嘱咐我加害于你。”轨听信谗言,不知是计,便向羽父问计,羽父说:“如要免祸,就得先下手,我已为世子定计:主公每年冬月必亲到城外拜祭钟巫的庙,祭时必住在寪大夫家,现在正是机会,我预先派遣勇士,充作仆人,杂居左右,等他睡熟把他刺死,将来就把这杀君的罪,归于寪大夫。”轨听完,便答应大事办成给他太宰官职。羽父按计去做,果杀隐公,立轨为君,就是鲁桓公,羽父为太宰,下令讨寪氏杀君之罪。
后来鲁桓公娶齐襄公妹文姜为妻,文姜和襄公有旧情。有一次桓公要到齐国和襄公相会于泺水(今山东历城县西北),文姜以归宁为借口,和桓公同到齐国。襄公乘机与文姜私通。被桓公知道。愤怒责问,文姜告知襄公,襄公怕因此结仇,设酒宴、殷勤款待,乘桓公酒醉,命彭生抱上车,并密嘱车中杀害,彭生见桓公熟睡,用劲拉其胁,胁骨折断,大叫一声,气绝身死。“按”桓公弑兄,夺得君位,鲁国不能讨伐,结果恰遇文姜为媒介,借齐人手加以诛戮,莫非是天道的报应吧!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②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③之器。”孔子曰:“吾闻④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⑤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⑥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⑦有满而不覆者哉!”
字词解释
1.欹(qī):倾斜。
2.于:向
3.宥(yòu)坐: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宥:通“右”,右边、右侧。
4.闻:听说
5.顾:回头看
6.挹(yì):舀
7.恶:哪里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