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日本本民族的诗歌称为

发布时间: 2022-11-19 01:06:01

1. 日本人所写的诗词歌赋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 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贫穷问答歌并短歌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鼻寒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斜,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列焰。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讨田税钱。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忆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附歌,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

自奈良时代(710~784)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和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格律。

长歌,以五、七音为一联反复吟咏,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首长歌一般以三联以上、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

长歌一般为叙事诗。歌后附有一到数首“反歌”。

日本专家认为它来源于中国春秋时代赋的反辞。反歌的任务是概括地吟咏长歌的主要内容,或补足其歌意未尽之处。

这种反歌同时也是独立的短歌,它们的格律相同。长歌的篇幅长,为了不流于单调而增强变化性,多用对句、序言和枕词(一般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等。

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一气呵成的紧凑感,需要统一全面的构思,写作较难。一首长歌往往形成前紧后松、感人的力量逐渐减弱的情况,因此它的存在时间并不很长。

类似这种长歌的作品初见于《古事记》(712) 和《日本书纪》(720)中, 称为“记纪歌谣”;继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始臻完成,并在它的前中期出现著名的歌人柿本人麿(约662~约706)、山上忆良(约660~733)和高桥虫麿(生卒年不详, 732年是他的壮年期)等,及至晚期的著名歌人大伴家持 (718?~785)已乏长歌的佳作。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刊载的1,100首作品中,仅有长歌五首。

近世,除个别人尚有吟咏以外,几乎濒于绝迹,其他各类歌也相继消亡,只剩下短歌与后起的俳句遗留下来。后来,特别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短歌便成了和歌的同义语。

短歌,在“记纪歌谣”中初见类似作品,而在《万叶集》中完成。它的句式是五、七、五、七、七,五节三十一音,属于抒情短诗。

它是和歌的主要歌体,是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对于日本人来说,属于最适当的诗的形式。

自古以来,日本歌坛对短歌的风格和形式特点,有所研究和论述。一般认为,短歌风格和形式特点的演变,大体上有“万叶调”、“古今调”和“新古今调”,称为短歌的三大风格。

“万叶调”指《万叶集》中的短歌风格,表现为质朴、真率而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较少重视形式和技巧。短歌的五、七、五、七、七的五节三十一音中,每一个音可能是一个词,每一节也可只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短语);在一节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要用两节以上才能组成一个词组(短语),直到一句。

因而,就发生一个章法上断节(为叙述方便,称为断句)的问题。《万叶集》较多的是在第 2节或第 4节处断句组成一个词组,也就是说,一般不在第一个五、七两节处,就在第二个五、七两节处断句,因而称万叶调为“五七调”。

《古今和歌集》由于逐步形成贵族的主观的纤细优美流畅的风格,注重表现技巧,而较多地在第 3节,就是五、七、五处断句,因而称为“七五调”,也就是“古今调”。“新古今调”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1205,载歌1,978首)为中心,在“古今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第1节或第 3节断句技巧的进一步运用。

在古歌中加进新意、但还能看出原歌面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占有最多的数量。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新古今调”以浪漫主义方法反映贵族日趋没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要是绘画和色彩方面)、音乐性和象征性倾向较强。

短歌的格律,还有“多音”、“少音”的灵活性,就是在每节中,主要是第 1和第 5节中,可以“多音”或“少音”,一般以增减一字为常见。这些通称为“破调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个人创作,也有集体的创作活动,主要的集体创作活动称为“连歌”(类似中国的联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为长(五、七。

2. 日本的"和诗"是什么..

楼上的搞笑哇,和歌和绯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诗歌体裁!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

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绯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3. 有哪些日本的诗歌啊~~~

1.いしのうへ

あはれ花びらながれ

をみなごに花びらながれ

をみなごしめやかに语らひあゆみ

うららかの足音そらにながれ

をりふしに瞳をあげて

ひさしに

风铎のすがたしづかなれは

ひとりなる

おが身の影をあゆまするいしのうへ

石板路上

——三好达治

一.石板路上

花瓣像流水一样落下,随风飘舞,向少女的脸颊上、肩上撒去。花雨中,两位少女一边说着什么,一边行走,那脚步声,或许是“卡塔卡塔”的木屐声吧,响彻在空中,又消沉下去。那寺院的屋顶沐浴在刚刚发芽的、像是湿润的新绿的光芒中,而少女们面对着这明媚耀眼的天空,不时抬头仰望,边走边谈,走了过去。好一派晚春的典雅景象。

这是日本近代诗人三好达治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石板路上》中描绘的情景。先来探讨一下,这首诗是在哪里取景。有人说是在东京文京区的护国寺大院,也有人说是以作者印象中京都的寺院。但不管是哪一个,都应该是在铺着长长的石板路的幽静的寺院中看到的情景。

本诗的惊人之处是在最后三行,在“倘若惯于风铃沉寂”这样的表达之后,接上了“一人独处/ 我的孤影孑孓。”如果是语感敏锐者,应该感到作者的孤独感之深,与诗的前半首热热闹闹的妙龄女郎们的样子形成对比,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影,以及静静走在石板路上的青年的孤独。

温馨提示:
本文【日本本民族的诗歌称为】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