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2006-5-16 9:47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汤tāng):鼓声。2、踊跃:操练武术时的动作。
兵:武器。3、“土”、“国”同义。
城漕:在漕邑筑城。漕邑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4、南行:指出兵往陈、宋。这两国在卫国之南。
三四句表示宁愿参加国内城漕的劳役,不愿从军南征。5、孙子仲:当时卫国领兵南征的统帅。
“孙”是氏,“子仲”是字。孙氏是卫国的世卿。
6、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宋国国都在睢(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平陈与宋”是说平定这两国的纠纷。7、不我以归:“以”和“与”通。
“不我以归”就是说不许我参与回国的队伍。8、有忡(充chōng):犹“忡忡”。
心不宁貌。9、爰(yuán):疑问代名词,就是在何处。
这句是说不晓得哪儿是我们的住处。10、丧:丢失。
这句是说不知道将要在哪儿打败仗,把马匹丧失了。11、于以:犹“于何”。
以下两句是说将来在哪儿找寻呢?无非在山林之下吧。这是忧虑战死,埋骨荒野。
12、死生契阔:言生和死都结合在一起。契:合。
阔:疏。“契阔”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义。
13、成说:犹“成言”,就是说定了。所说就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子:作者指他的妻。下同。
14、于嗟:叹词。阔:言两地距离阔远。
15、活:读为“佸(huó)”,相会。16、洵(xún):《释文》谓《韩诗》作“夐(xiòng)”,久远。
末章四句是说这回分离得长远了,使我不能和爱人相会,实现“偕老”的誓言。[题解] 这是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诗。
据《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出兵救陈。十三年,晋国不满意卫国援陈,出师讨卫。
卫国屈服。本诗可能和这段史事有关。
揣想当时留守在陈宋的军士可能因晋国的干涉和卫国的屈服,处境非常狼狈,所以诗里有“爰丧其马”这类的话。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观绝望的口气,和普通征人念乡的诗不尽同。
[余冠英今译] 擂大鼓咚咚地响,练蹦跳又练刀枪。家乡里正筑漕城,偏教我远征南方。
孙子仲把我们率领,平定了陈宋的纠纷。回老家偏我没份,可教我心痛难忍。
哪儿是安身之地?在哪儿丢失了马匹?丢马匹哪儿找寻?南方的一片荒林。生和死都在一块,我和你誓言不改。
让咱俩手儿相搀,活到老永不分开。如今是地角天涯!想回家怎得回家!如今是长离永别!说什么都成空话! [参考译文] 擂起战鼓响咚咚,战士踊跃舞刀枪。
别人修路筑漕城,我独远行去南方。跟着统帅孙子仲,联合友邦陈与宋。
不能让我同回家,满怀忧愁难自控。哪儿停下哪儿住?哪儿丢失那些马?哪儿能够找到它?在那深深丛林下。
誓同生死志如金,你我约言记在心。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偕老永不分。
啊哟道路太遥远,不让相聚在一堂。啊哟离别太久长,约言难守我心伤。
============================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
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攸攸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search/folders?field=&kw=%E8%AF%97%E7%BB%8F&status=elite&rev=true&q=&from=&c2=0&range=&catalog=%E8%B5%84%E6%96%99&sort=。
1.安定,稳定:正家而天下定矣.《易经》2.停止:我戍未定.《诗经》3.固定不变:乃五迁,无定处.《史记》4.决定:君亟定变法之虑.《商君书》5.约定,预定:来盟,前定也.《谷梁传》6.规定:图德而定次.《荀子》7.审定: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8.聘定,定婚:周郎定小乔.唐彦谦《汉代》诗9.额头:麟之定.《诗经》10.佛教指无念无语的境界:磬罢僧初定.李中《宿钟山知觉寺》11.星名,即营室星:定之方中.《诗经》12.副词,的确,确实:项梁闻陈王定死.《史记》一定,必定:定知相见日.杜甫《寄高适》13.姓,汉代有定式.,.。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提问者: 侠中侠 - 助理 二级 最佳答案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
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
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说通悦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诗经·都人士》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经·定之方中》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经·草虫》
1《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4《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5《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定之方中》三章,章七句。
这 是一首赞美卫文公的诗。诗中写他亲自测量方位,选择地形,修建宫室,写他勘测山 丘,考察桑田,文公夙驾劝农,使卫 复兴。
全诗的最后一句“牝三千”, 点出了卫国已致富足。,马高七尺 以上曰。
牝,泛指高大强壮的马 匹。当时卫国有这样的马三千匹,形 容实力之雄厚,国富民强。
郑《笺》: “天子十有二闲(马厩),马六种三千 四百五十六匹,邦国六闲,马四种千 二百九十六匹。”卫国之马已有三 千,近于天子,其富庶可知。
该诗就 是通过这个典型事例,画龙点睛,写 足了卫的强大,进而达到了赞美卫 文公这个创业之主的目的~。
【注释】
①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②揆(音葵):测度。日:日影。
③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④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⑤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⑥臧:好,善。
⑦灵:善。零:落雨。倌:驾车小臣。
⑧星言:晴焉。夙:早上。说(shuì税),通“税”,歇息。
⑨匪:犹“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
⑩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牝(音聘):母马。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1.安定,稳定:正家而天下定矣。《易经》
2.停止:我戍未定。《诗经》
3.固定不变:乃五迁,无定处。《史记》
4.决定:君亟定变法之虑。《商君书》
5.约定,预定:来盟,前定也。《谷梁传》
6.规定:图德而定次。《荀子》
7.审定: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8.聘定,定婚:周郎定小乔。唐彦谦《汉代》诗
9.额头:麟之定。《诗经》
10.佛教指无念无语的境界:磬罢僧初定。李中《宿钟山知觉寺》
11.星名,即营室星:定之方中。《诗经》
12.副词,的确,确实:项梁闻陈王定死。《史记》
一定,必定:定知相见日。杜甫《寄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