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出处:《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扩展资料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
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是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那么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下. 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寒食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