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舒婷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 2022-08-02 09:48:20

1. 谈谈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说到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相信很多人都回想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以自我心灵的抒写,独立人格价值的觉醒,颠覆着苍老的男权文化的陈规旧习,呼唤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从抒情主人公的理想爱情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自我救赎的道路,犹如看到女性异化境地中的一丝光亮。

《圆寂》、《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也能体现她诗歌独有的女性意识。

2. 舒婷的诗如何体现独立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内容提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

一、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二、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三、舒婷诗歌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朦胧诗生成于社会和文学一同出现历史性偏差的时代背景下,遭受过愚弄而后觉醒的一代青年作者,选择了艺术的反叛来对抗社会对人的抹杀,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她那独具南方女性柔中有刚的女性诗歌,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给中国当代文坛添加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誓深沉的诗句,表达着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着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

一、从舒婷丽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

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

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了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即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值得信赖的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舒婷诗歌里不仅充满了现代女性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而且对朋友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如: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夜》),“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心愿》,“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观乐的诗篇”(《小窗之歌》),“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馈赠》),这样真诚深挚的诗句信手拈来,展现了一个女性深厚宽阔,坚韧乐观的胸怀、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彩。舒婷最为可歌可泣的爱情诗篇《致橡树》,宣告了她的平等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 舒婷从自然界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的爱情观,爱不再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追求两性之间互相理解、信赖,互相依靠、支持,共建自由、平等,坚贞、伟大的爱情。

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之下获得爱情,同甘共苦,生死不渝。男女的爱情被舒婷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女性觉醒的内涵,使千古传颂的爱情更增添永恒的人性光芒。

《神女峰》对压制女性的封建意识提出了质疑,道出了女性生命的本真,鼓励她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走出禁锢她们的狭窄的生活空间,去寻找可以依靠的肩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一宣告标志了新时期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惠安女子》是对古老社会文化心理的思考和否定,内中渗透了女性自我经验过的忧伤。

婀娜娇柔、美丽温情的少女,束约于古老的历史传统、道德观念、承受着失落的惆怅和难言的凄惋。为人艳羡的风情和优美中,掩盖着的是女子的世代不易的不幸和痛苦。

但诗歌没有停留在同情与哀叹上,挣脱习俗和桎梏,张扬女性的生命本能,是这首诗中顽强燃烧的火焰。“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外在的环境和内化了的道德都无法室息生命的欲望。

“少女的梦/蒲公关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推已及人的想象寄寓着觉醒了的女性对人生权利的肯定。那无边无际浪花,感应的是主人公内心渴望的无声的喧哗。

而真正的悲剧在于,女性的难于觉察的痛苦和流露痛苦的姿势,最终仍被当作欣赏物:“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指出社会对女性命运改善的忽略,再一次体现了诗人对人的命运的关切。

舒婷的诗歌并没有站在狭隘的女性意识的背景下,而是抛开自己的性别特征t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人,来重新打量世界,重新观照诗歌。如《遗产》一诗,诗人用感染力极强的语言诉说了一段扭曲的人性故事,又以母性的宽容要孩子去爱,“爱给你肤色和语言的国土,"“爱给你信念使你向上的阶级”,并在最后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呼喊:“让所有冲击过我的波涛/也冲击你的身体吧/我不后悔/你不要回避!”这便是女诗人面对冷酷现实时从容而顽强的心境,向我们展现了她坚毅宽广的胸怀。

舒婷的大气磅礴蕴含于简约,含蓄的诗句中,更显出情感张力之强劲,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女性诗歌的艺术境界。舒婷诗歌中所开创的女性情感世界,处处洋溢着现代女性意识,带着鲜明的女。

3. 简析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

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 虽然也曾流星般划过几位灿烂的女诗人的名字,但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似乎是男人的世界。

古代且不必说,甚至到了“五四”以后,新诗出现了,男人主宰诗坛的情况也未有根本的改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时期到来之前。

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

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

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爱情是女性诗人着力开发的一个领域。

舒婷也不例外。《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原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

“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情方式全然是女性的。

再如《无题》中的句子:“‘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

/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

“‘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

/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爱,而这种爱的表情方式偏偏是“我不告诉你”。在诗中,“我不告诉你”成了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深沉、委婉而又略显调皮。

“我不告诉你”的表情方式,使诗歌显得朦胧。不过,创作与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告诉的。

诗意不是已清楚地暗示出,“他是谁”中的“他”正是诗中的“你”吗?“不告诉”,也正是达到更好地“告诉”的一种手段,这体现了舒婷对艺术辩证法的娴熟把握。《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

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舒婷的爱情观,也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保持自己的人格的独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种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

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

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一向被历代文人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礼赞。但是在舒婷以前,却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诗人乘船行进在巫峡,面对千百年来被人赞颂的神女峰,想起了那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发出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

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对传统文化中对神女守贞的礼赞,表示不能认同,因而借助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而“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

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礼赞的石头偶像要好。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子》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为惠安女子塑造了一座雕像: 野火在远方,远方。

4. 关于生命的诗歌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5. 谈谈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急

说到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相信很多人都回想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以自我心灵的抒写,独立人格价值的觉醒,颠覆着苍老的男权文化的陈规旧习,呼唤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从抒情主人公的理想爱情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自我救赎的道路,犹如看到女性异化境地中的一丝光亮。《圆寂》、《神女峰》、《惠安女子》等诗也能体现她诗歌独有的女性意识。

6. 舒婷的诗如何体现独立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内容提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

一、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二、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三、舒婷诗歌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朦胧诗生成于社会和文学一同出现历史性偏差的时代背景下,遭受过愚弄而后觉醒的一代青年作者,选择了艺术的反叛来对抗社会对人的抹杀,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她那独具南方女性柔中有刚的女性诗歌,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给中国当代文坛添加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誓深沉的诗句,表达着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着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

一、从舒婷丽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

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

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了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即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值得信赖的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舒婷诗歌里不仅充满了现代女性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而且对朋友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如: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夜》),“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心愿》,“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观乐的诗篇”(《小窗之歌》),“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馈赠》),这样真诚深挚的诗句信手拈来,展现了一个女性深厚宽阔,坚韧乐观的胸怀、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彩。舒婷最为可歌可泣的爱情诗篇《致橡树》,宣告了她的平等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舒婷从自然界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的爱情观,爱不再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追求两性之间互相理解、信赖,互相依靠、支持,共建自由、平等,坚贞、伟大的爱情。

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之下获得爱情,同甘共苦,生死不渝。男女的爱情被舒婷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女性觉醒的内涵,使千古传颂的爱情更增添永恒的人性光芒。

《神女峰》对压制女性的封建意识提出了质疑,道出了女性生命的本真,鼓励她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走出禁锢她们的狭窄的生活空间,去寻找可以依靠的肩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一宣告标志了新时期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惠安女子》是对古老社会文化心理的思考和否定,内中渗透了女性自我经验过的忧伤。

婀娜娇柔、美丽温情的少女,束约于古老的历史传统、道德观念、承受着失落的惆怅和难言的凄惋。为人艳羡的风情和优美中,掩盖着的是女子的世代不易的不幸和痛苦。

但诗歌没有停留在同情与哀叹上,挣脱习俗和桎梏,张扬女性的生命本能,是这首诗中顽强燃烧的火焰。“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外在的环境和内化了的道德都无法室息生命的欲望。

“少女的梦/蒲公关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推已及人的想象寄寓着觉醒了的女性对人生权利的肯定。那无边无际浪花,感应的是主人公内心渴望的无声的喧哗。

而真正的悲剧在于,女性的难于觉察的痛苦和流露痛苦的姿势,最终仍被当作欣赏物:“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指出社会对女性命运改善的忽略,再一次体现了诗人对人的命运的关切。

舒婷的诗歌并没有站在狭隘的女性意识的背景下,而是抛开自己的性别特征t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人,来重新打量世界,重新观照诗歌。如《遗产》一诗,诗人用感染力极强的语言诉说了一段扭曲的人性故事,又以母性的宽容要孩子去爱,“爱给你肤色和语言的国土,"“爱给你信念使你向上的阶级”,并在最后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呼喊:“让所有冲击过我的波涛/也冲击你的身体吧/我不后悔/你不要回避!”这便是女诗人面对冷酷现实时从容而顽强的心境,向我们展现了她坚毅宽广的胸怀。

舒婷的大气磅礴蕴含于简约,含蓄的诗句中,更显出情感张力之强劲,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女性诗歌的艺术境界。舒婷诗歌中所开创的女性情感世界,处处洋溢着现代女性意识,带着鲜明的女性主体特质,是源。

7. 《也许》作者舒婷回答问题1.诗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也许 ——答一位作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诗人认为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有所失,然而也会有所得.读者向诗人倾诉人面临选择的困惑.诗人基于忧患意识而产生的庄严的使命感.非肯定句式,如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8. 现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生命的焦渴与人生的追求—陈敬容诗歌永恒的生命追求意识分析 -------------------------------------------------------------------------------- 【作者】朱海平 【内容提要】 陈敬容的诗歌是用跳动着的生命符号铸写的生命与新生的赞歌,同时也形成了诗人生命、人生的真实写照,贯穿了社会文化与生命态度对诗歌的特殊关照,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代及生命文化的“新鲜焦渴”与感悟。

本文主要从生命诗学的角度,对陈敬容的人生历程、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尝试分析,认为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显示了自己生存和生命的“焦渴”意识,蕴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生命、自我、宇宙、爱与爱情、友谊等方面真谛执着而热烈的追寻与把握。【关键词】 陈敬容 生命诗学 生命意识 焦渴与追求 在我国的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个将中国新诗推向中西诗意融汇新高潮,从而推动新诗现代化进程,为新诗创作作出可喜探索与贡献的诗派——“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可以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诗歌流派,因为相对于诗人较早的自觉创作,九叶诗派的成名却是一件“新鲜”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而且因为有些作家的早逝,有些作家艺术创作中心的转移,整体上人们研究的并不多,在许多的文学史中只稍微提及而已。评论界认为,“九叶诗人”当年将时代课题、民族忧患与个人经历有机结合,着力呼唤一种“沉默中生长的力量;在艺术上,注意借鉴西方艾略特、叶芝、奥登等现代诗派的某些表现方法,运用象征与联想、幻想与现实的渗透,力求在诗中体现智性与感性的融合,达到人生与诗意叠合的效果”,因此有人称“九叶诗人”是“中国式的现代主义”[1]。

作为“在中西诗意结合上颇有成就、因而推动了新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女诗人之一”[2],九叶诗人陈敬容不但自觉追求新诗的艺术,更是用心、用生命谱写她对诗歌的理解,用诗歌谱写生命的畅想曲。“我有渴意,而且又不绝地寻找着渴;当我找到焦灼的渴意的时候,我同时也就望见盈盈的满溢了”(《渴意》)。

陈敬容的诗歌在人生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显示了她对生命的全新领悟及对新生活、新生命的极大期盼。有研究者这样认为,陈敬容的诗“是真切的生命体验,是敏锐的生命感觉,是生命搏斗的过程,是精神超越的记录”[3],对于诗人及其作品而言,这种评价还是比较恰当的。

本文试图从生命诗学角度探讨陈敬容诗歌内在永恒的生命追求意识,为九叶诗人的研究做番微薄的尝试。一、生命诗学与九叶诗人创作 综合多种观点,可以这样说,生命诗学是以生命作为根基,从生命出发来思考和阐述诗的本质、作用乃至技术的一种诗歌理论。

中国现代生命诗学是在20世纪的新文学运动中产生、并在20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获得充实与发展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等在西方诗学影响下张扬起了生命诗学的旗帜,其中郭沫若认为“生命是文学底本质,文学是生命底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他反对诗的社会功利性,十分重视诗人人格的创造,还不避讳灵感这一诗人生理现象的存在;宗白华在柏格森创化论的影响下论诗无不以生命为本;田汉则接受了日本文学家厨川白村等人的苦闷象征说,接受了文艺的根本在于生命的观点。三四十年代胡风、冯至、唐湜等从不同的路向丰富和发展了生命诗学的内涵,其中胡风强调诗与人的统一,强调诗歌内容形式同生命机能的关系,而冯至则把存在主义引进了中国生命诗学的建构,唐湜则把生命的意义引进到了诗歌意象的讨论之中。

到20世纪末,生命的无意识与神性被引入到中国诗学的体系中,这两者的融合为中国现代诗学的自我圆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4]。很明显,中国的生命诗学远远超出了传统诗学言志和缘情的指导原则,它深受以叔本华、尼采、狄尔泰以及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狄尔泰把文学创作(诗)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对中国诗学影响较大。

狄尔泰认为,诗是解开人的历史性生命之谜的中介,因为诗可以通过体验反思生命,他还以想象力的描述和分析作为他的生命诗学的基础,突出了想象的诗化生命和体验生活的审美价值。狄尔泰认为诗体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正是基于想象力的创造性及其所创造的新世界,诗和艺术才能有解放人的巨大作用,使人超越现实,反思生命的意义,解释和澄明生活的巨大审美价值[5]。

在九叶诗派中,绝大部分诗人受到中外文学艺术家上述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与远方诗神即西方现代诗学的遇合中[6],找寻到了一个“回来的世界”,九叶诗人以具有主体意识的“自我”为核心,向外辐射来感知世界的存在,社会现实的激变,历史时空的交错更移,他们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提炼升华为“诗的经验”,同时在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中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与内质[7]。九叶诗人陈敬容诗歌的艺术风格“糅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传统与外国现代诗的写作方法”,“既继承了中国古诗感性抒情的特点,又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注重思想的知性精神”,“体验与思想、情绪与意象、韵律与节奏是浑然不分的”[8]。

在诗歌创作中,陈敬容不但在个体生命方面追求永恒的“焦渴”体验,还对。

温馨提示:
本文【舒婷诗歌中的生命意识】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诗经白话版
带盛的诗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