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破斧翻译

发布时间: 2022-10-29 03:36:01

1. 诗经里破斧一诗的意思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译文】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方孔斧缺损。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叛乱被匡正。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幸运。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臣民被感化。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喜事。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局势已安定。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美事。

【读解】 周公东征平叛,对统治者来说是英明之举,正义之举,受到 大肆赞颂。对打仗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 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里逃生,自然是要大肆庆贺的。

对于战争,平民百姓的苦恼肯定与肉食者们的苦恼不一样。肉 食们担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会丧失,关心的是保持和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

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来换取他 们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并且还会想出种种冠冕堂 皇的理由来装点自己。平民百姓关心的是丰衣足食,平安和睦,充 军打仗是迫不得已,杀人饮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乡同伴战死,武 器残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庆幸吗? 肉食者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大概从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 很自然。

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 们那些最基本、最没有非份之想的生存愿望?老百姓如水,导向 哪里就流向哪里;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 谁发个诗经<<破斧>>的拼音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1]。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2]。周公东征,四国是吪[3]。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4]。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

【注释】:

[1]:音枪,斧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

[2]:音奇,矛属

[3]:音俄,动,化

[4]:音求,穿刺的兵器

遒:音优,固,敛

3. 求 诗经 赏析 翻译

《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国风·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

4. 《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这首诗到底是赞美还是讽刺

《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

《毛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

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

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

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

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破斧【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希望能帮助到你。

5. 谁发个诗经<<破斧>>的拼音

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1]。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2]。周公东征,四国是吪[3]。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4]。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1]:音枪,斧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2]:音奇,矛属[3]:音俄,动,化[4]:音求,穿刺的兵器遒:音优,固,敛。

6. 求《诗经.国风》的任意八首,及每首的翻译和赏析

哈哈~你是8中的哈?!诗经·国风·桃夭【原文】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

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①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②无已大康,③职思其居。④好乐无荒,⑤良士瞿瞿。

⑥蟋蟀在堂,岁聿其逝。⑦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⑦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⑧蟋蟀在堂,役车其休。⑨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⑩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⑾【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

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

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

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

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

【赏析一】 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

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

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

较他说为胜。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

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年已到了岁暮。

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

《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

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

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

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

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

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

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

7. 豳几㟻㡓什么意思

你说的不太清楚,只能猜猜了。

第一个字读bin(一声),跟“宾”一个音,《诗经》里面有《豳风》,是十五国风之一,含诗歌七篇。豳是个地名,在现在的陕西彬县。

《诗经》里面的豳风七篇,篇名是:《七月》,《鸱枭》,《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诗歌具体内容,你可以在网上去搜,很容易找到。

现在来看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有四个字,我认为只有其中第一个字(豳)是正确的。第二个字“几”应该是“风”之误。第三、四两字是因原字不可识读而用来代替用的方框,可以读成“某某”。你要知道它具体代的是什么字,要根据上下文。我认为它可能是《诗经 豳风》七篇当中的任意一篇,你可以查找到这七篇的具体内容,再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到底是哪一篇。

总结一下,你问的“豳几㟻㡓”,它可能是以下七种答案当中的某一个:

豳风 七月

豳风 鸱枭

豳风 东山

豳风 破斧

豳风 伐柯

豳风 九罭

豳风 狼跋

8. 《诗经》背景提示是谁

《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比较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据记载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三四年左右(前1113年〜前1112年)。

《诗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据《左传》记载,陈灵公淫乱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乐工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谣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了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人选的。

除了搜集的歌遥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 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 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这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破斧翻译】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