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全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释义: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出自:周朝 佚名《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扩展资料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43637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
《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蒹 葭⑴(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⑷。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⑸。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si)⑾。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⒀。【 注 释 】 ⑴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⑵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⑶伊人:这人。
一方:另一边。方:旁。
⑷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
阻:险阻,道路难走。⑸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⑹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日希)(xi):干。
⑺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⑻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⑼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⑽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⑾(si)水边。
⑿右:迂回曲折。⒀(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大意:初生的芦苇青青的,白色露水凝结成霜。
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水寻找她,路途艰难而又漫长,向着河水的逆流方向寻找她,仿佛走到了水的中央。初生的芦苇茂盛的生长,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水寻找她,路途艰难而又坡陡,向着河水的逆流方向寻找她,仿佛走到了水中的沙洲。出生的芦苇如此鲜艳,白色的露水还在。
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那一头,逆着弯曲的河水寻找她,路途艰难而又曲折,向着河水的逆流方向寻找她,仿佛走到了水中的沙滩。
诗经 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原文: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