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全文邶风下一篇

发布时间: 2022-10-28 08:36:02

1. 《诗经》中: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该句出自《国风·邶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全诗原文如下: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白话文释义: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扩展资料 《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

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

“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

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

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

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

2. 把诗经邶风击鼓写成小故事

1、只能为你奉上原文的翻译,请你参考: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2、补充解释: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3. 《诗经·邶风·击鼓》全篇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4. 【文盲误入】求一篇《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的赏析

原句意思: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5. 《诗经 邺风 击鼓》的译文

诗经·邺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镗(音堂):鼓声。

兵:武器,刀枪之类。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陈、宋:诸侯国名。孙子仲:卫国元帅。

爰(音元):何处。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契阔:聚散。成说:成言也。

阔:疏也,远离别之意。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

‖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的誓言:“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

6. 《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

1、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译文 :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3、出处

春秋时期的《诗经》。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

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全文邶风下一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