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荆楚文化有关诗句

发布时间: 2022-11-25 02:12:01

1. 表现荆楚文化的古诗或对联有哪些

1.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 李白《咏史诗·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3.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4. 唐·胡曾《咏史诗·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 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 那堪回首别虞姬。

5. 郑板桥《悲项羽》 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

6.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乌江水冷秋风急, 江东子弟今虽在, 寂寞野花开战场。肯与君王卷土来?

7. 李清照《绝句》 霸气震神州, 凌云志未酬。

8.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乌江夜若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两汉不姓刘。读书人一声长叹。

9. 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肯过江东。

10.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 谁知道关于荆楚文化的诗歌或散文

对不起,我之前答离骚时似乎没理解你的意思,一下想到古文去了,o(∩_∩)o。

你要的应该是现代的散文吧!我又找了一篇,是关于武当山的(篇幅不长)

我对武当山心仪已久。6年前的擦肩而过,更增加了要亲近她的欲望。于是在来郧县挂职的第一个周末,我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武当山。

武当山确实魅力无限,见它的第一眼,我便产生了不同一般的感觉。放眼一望,绵亘八百里的山脉,兼北方大山之雄浑与南国诸峰之灵秀,奇峰高耸,仙雾缭绕,壁立千仞,松柏苍翠,小溪潺潺。这里曾是真武大帝修身得道之地,因“非真武不足当之”而得名,历来是无数善男信女摩拜的道家圣地。经历代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浓墨重彩,更增加了无尽的神秘与玄妙。如今上下穿梭的缆车和各处忙碌的“小红帽”们又为其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机与和谐。漫步其间,不用说那些临险而筑的宏伟宫殿,就连那些不很起眼的石桥、断壁、岩石可能都会讲述神奇曲折的故事。置身于仙山神境,吸一口那清灵的空气,你会顿感气爽神畅。望一眼满山的圣景,平日里常以文墨为伴的我,纵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半句描绘它的贴切词语。就在那一瞬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流出。我真切地感到了自己的苍白与渺小。

金殿上巨大焚香炉里的熊熊之火彰显出求道者的炽烈;无数神像下匍匐在地的躯体带着万分的虔诚;满满的功德箱是测试心灵的砝码,悬崖上的龙头香镌刻着信念的纯度。只有在此时此刻,我才能被那些扛着比自己高出一截的高香奔上金殿的人们所感染,并渐渐地由感染,变成了融入其中……圣人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看到山上的情景,我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这段话的精深。

披着淡淡的薄暮,我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奔驰的汽车像唱针一样,在宛如老式唱片的盘山路上旋转,我的大脑仿佛也随着这个旋律在不停地思考。当我将一柱高香投入香炉时,心里祈求了什么?当我向功德箱里放入钞票时,口里又念叨了些什么?当我把一枚枚硬币掷向太平鼓时,究竟是想得到什么?我在努力地搜索着记忆,渴望得到哪怕是支言片语的答案!可是,我失望了。我当时的头脑里分明只有空白。空的透明,白的真空。难道这就是心灵的净化?难道这就是意识的升华?我不敢将这些高尚的头衔强加于身。我仍在寻找着能说服自己的答案。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南岩上的御碑。如果真如传说中讲的那样,当年燕王朱棣是为了搜剿亡命天涯的侄子朱允炆,才役使三十万工匠把武当山打造得如此富丽堂皇。那么,数百万游人今天所做的一切,其功绩也绝不会逊于这位永乐皇帝!这正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的谚语。我的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武当山你不愧为充满灵性的仙山。你给我讲述了精神与物质的守恒,你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悟。我会永远把你珍藏在特别的记忆里……

3. 关于荆楚的诗句

《殷武》

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

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4. 求元稹的荆楚诗歌及其特色~

元和五年四月,由于政治上的不和,元稹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九年二月,元稹应潭州刺史张正甫之邀,渡洞庭,在湖南游历一月有余,其间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如:《洞庭湖》,《何满子歌》,《晚宴湘亭》,《岳阳楼》,《楚歌十首》。在江陵的五年是元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正如元稹的好朋友白居易所言,其诗“言有为,章有旨”,在创作视野、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风貌。

洞庭湖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

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鱼家入内本领绝,

叶氏有年声气短。自外徒烦记得词,点拍才成已夸诞。

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

红妆逼坐花枝暖。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

翠蛾转盼摇雀钗,碧袖歌垂翻鹤卵。定面凝眸一声发,

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

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湘妃宝瑟水上来,

秦女玉箫空外满。缠绵叠破最殷勤,整顿衣裳颇闲散。

冰含远溜咽还通,莺泥晚花啼渐懒。敛黛吞声若自冤,

郑袖见捐西子浣。阴山鸣雁晓断行,巫峡哀猿夜呼伴。

古者诸侯飨外宾,鹿鸣三奏陈圭瓒。何如有态一曲终,

牙筹记令红螺碗。

晚宴湘亭

晚日宴清湘,晴空走艳阳。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

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甘心出童羖,须一尽时荒。

岳阳楼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楚歌十首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纵有明在下,区区何足云。

陶虞事已远,尼父独将明。潜穴龙无位,幽林兰自生。

楚王谋授邑,此意复中倾。未别子西语,纵来何所成。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惧盈因邓曼,罢猎为樊姬。盛德留金石,清风鉴薄帷。

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

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

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

谁恃王深宠,谁为楚上卿。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

千乘徒虚尔,一夫安可轻。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5. 关于“荆州古城”的诗句有哪些

1.书乐天纸(唐·元稹)

金銮殿里书残纸,乞与荆州元判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2.道中寄杜书记(唐·王建)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珍重荆州杜书记,闲时多在广师家。

3.登岘亭(唐·司空曙)

岘山回首望秦关,南向荆州几日还。今日登临唯有泪,不知风景在何山。

4.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唐·刘言史)

闲逐维私向武城,北风青雀片时行。孤帆瞥过荆州岸,认得瞿塘急浪声。

5.杂曲歌辞 荆州乐二首 其一(唐·刘禹锡)

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

6.杂曲歌辞 荆州乐二首 其二(唐·刘禹锡)

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

7.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唐·刘禹锡)

玉马朝周从此辞,园陵寂寞对丰碑。千行宰树荆州道,暮雨萧萧闻子规。

8.在荆州重赴岭南(唐·宋之问)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9.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其一(唐·张九龄)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荆州曾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有着长江流域上最大的平原---江汉平原,且土地肥沃一望无边。就连河对岸跑出一只野兔,我们也能看见它那一对长长的耳朵。正因为有了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之中,楚国军事经济国力也是首屈一指,是秦国不可忽视的对手,秦国进入中原,吃了唯一一次败仗,就是被楚国打败。秦国就派张仪到楚国离间楚齐联盟,这个奸诈计谋被屈原识破,屈原力劝楚怀王,即使要与齐国绝交,也要等到楚国拿到秦国600里土地之后,再和齐国绝交不迟。楚怀王听取了奸臣意见,并未采纳屈原的建议。结果楚亡,屈原投河自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这时写的。

6. 什么是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简介】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部族的兴起】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

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

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

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

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

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

《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

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

时至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

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

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

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

文化是传承性。

温馨提示:
本文【荆楚文化有关诗句】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