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采苹诗经毛诗序

发布时间: 2022-09-25 18:12:01

1. 诗经 《采苹》里面,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原文:

【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1]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2]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3]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4]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5]

【cǎi pín 】 yú yǐ cǎi pín ?nán jiàn zhī bīn ;[1] yú yǐ cǎi zǎo ?yú bǐ háng liáo。[2] yú yǐ shèng zhī ?wéi kuāng jí jǔ ;[3] yú yǐ xiāng zhī ?wéi yǐ jí fǔ。[4] yú yǐ diàn zhī ?zōng shì yǒu xià ; shuí qí shī zhī ?yǒu qí jì nǚ。[5]

2. 《诗经•采葛》赏析

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3. 采苹诗经拼音

正确的写法是《采苹》,出自先秦佚名《诗经》中《国风·召南》中,全诗注音如下: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yú yǐ cǎi píng ?nán jiàn zhī bīn。

yú yǐ cǎi zǎo ?yú bǐ háng lǎo。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yú yǐ shèng zhī?wéi kuāng jí jǔ。

yú yǐ xiāng zhī ?wéi qí jí fǔ。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yú yǐ diàn zhī ?zōng shì yǒu xià。

shéi qí shī zhī?yǒu qí jì nǚ。白话文释义: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

《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召南·采蘩》《大雅·行苇》《大雅·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诗歌叙事不假修饰,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通篇不用一个形容词,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又不完全雷同,显得连绵起伏,摇曳多姿。

4.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原文

原文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注释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月:指三个月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三岁:指三年.

艾:植物名。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赏析

《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5. 毛诗序是什么

毛诗序《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

汉儒往往如此。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

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 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

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

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

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⑥雅:指雅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

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

温馨提示:
本文【采苹诗经毛诗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