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语文《第三个小板凳》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第三个小板凳》原文
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不爱说话,同学认为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
有一天早晨,大家都把自己的手工课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说:“有的。”
同学们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课本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老师看他这样努力,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第三个小板凳》教案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文的14个生字,认识部首“”和多音字“教”
(2)继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尝试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初步的自主、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读课文,初步感受爱因斯坦从小做事认真,肯花力气,不怕失败的精神。
教学媒体: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配合课文的录像片、电脑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老师为什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看法。
教学难点:感受到爱因斯坦做事肯花时间肯花力气的精神。
教学程序:
(一)揭题:
1、简介爱因斯坦的生平。
2、读题,学习“凳”:你想问什么?(谁的小板凳?为什么有三个?)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自己分析理解。教师巡视。
2、自主学习生字。
3、小组合作学习:组长抽查每个同学认读生字、正音情况。
4、全班交流自学生字情况: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形声字识字法,部件组合法,加、减偏旁法,字谜法等。
5、用生字组词。
6、检查巩固:开火车式读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课文的第几段告诉我们的?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生读文,指导评价。
(四)自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孩子?
(2)教室里为何会静悄悄的'?
(3)老师开始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后来呢?
(4)你最想和爱因斯坦说些什么?结合具体的句子或段落讲一讲。
(五)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交流探讨:理解“糟糕”理解“强”,“它”指什么?“这两只”指什么?
1、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
2、指导朗读爱因斯坦的话,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
(体会爱因斯坦认真、努力、不怕失败、不怕嘲笑的品质。)
(六)小结
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而要学他小时候做的三只板凳呢?
编一编,演一演,训练表达和想象的能力;
(七)作业指导,完成作业。
收集科学家小时候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故事。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爱因斯坦写封信。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本文设计以“努力”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体会小板凳“很不像样”的含义,也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三个小板凳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但在此处,我如果能抓住关键词语“更不像样”让他们形成强烈对比或许会更好。
在本次教学时,我首次采用本单元金钥匙——学习默读。但是效果不明显,一部分学生还是习惯指读,应当在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上天的蚂蚁》中就渗透教学。
另外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朗读的时间明显不够,虽然在教学时我渗透了反问句的教学,但是却不能及时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
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错误答案的评价不够深入,有点走过场。还有就是在想象环节的空间不够大,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想象老师和同学具体会怎么改变对爱因斯坦的态度。而且本次的板书设计有点过于复杂!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每一次上完课都让我感触良多,通过这样一次次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再上起课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手足无措,课堂组织也一次次在进步!